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中国武将列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来看看第九位的廉颇吧!这个人虽为赵的将军,但自古以来就是以老将着称,当然他不可能一出生就很老,只是因为他在有了一定的年岁之后才在战场上活跃,因此给人这样的印象。
在这个人的情况,与其次次地来叙述他战胜的经过,是没有什么意义,他有名的乃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
蔺相如这个人是个政治家,尤其擅长于外交,在赵、乃至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国际的社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非常有功绩的人。关于他伟大的事迹,在史记中也有不少记载,在此先略过不谈。蔺相如这个人,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状况下,自然并没有建立任何的武勋,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绩获得了与廉颇并立的地位。然而这却让廉颇感到不快,常常说蔺相如的坏话,然而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你怎么可以不闻不问呢?应该要回口才对。然而蔺相如却说:这个国家是因我和廉颇将军两人才能得保的,如果我们两人起争端的话,那会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国而已。廉颇在听到这段话之后,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低头道歉。并希望与蔺相如成为朋友,这是相当有名的故事。
只是廉颇这个人,也在随着年岁增长之后,被新的国王所疏远,不再看重他。最后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国,虽然历经几个国家,因其之前的名声而受到尊重,但以后并不曾立下足以改变历史的活跃战功。
谈完了廉颇,再来看看接续他的后辈赵奢,这个人当然也有两把刷子,然而他真正为人所乐道者,乃是他与儿子赵括的组合。
该怎么说呢,赵括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够以滔滔理论把对手辩倒,即使是对他父亲赵奢,以经过许多的议论之后,输的也一定是父亲赵奢。赵奢这个人虽然有许多实绩,但也许他的口才并不是很好吧!而赵括就因为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名将赵奢在嘴上也不敌的事绩,在非常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甚至将要因此而当上将军。对此,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妻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希望国王不要通过这样的人事案。国王就问道:你的儿子即将出仕,为什么你反而要来阻止呢?赵括的母亲回答道:这孩子在口头上确实是胜过了父亲,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论,他并不像父亲般具有实力,因此如果儿子当上将军的话,很可能为此误国。但国王并没有许诺她。
因此,赵括很年轻就当上了将军,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轻便出仕的人一样,他并未看重他的部下,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渐失去了人望。
就在此时,等一下就会介绍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领着秦军杀到,赵括虽然率领了四十万的赵军迎击,最后却败得很惨,除了本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外,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也因白起之故而尽皆被杀。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因而造成赵国的亡国,这也可说是一种命运。
关于赵奢这个人,也因此与其具体地说什么他是如何如何战胜的啦,还不如说说他看透了儿子这样的将来,而成为预防了赵这个国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时也因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后,我再次选择这样的名将百选的话,若是知道了我现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将军,我想我是一定会将赵奢这个人舍去的。
以史记来说,除了具体功绩外,似乎也还蛮喜欢写一些像宁瓣特殊逸事,因此,在说到廉颇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赵奢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这方面反而没有许多的着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像是廉颇的情况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赵奢则是输给了儿子,然后看透了儿子的将来等等。
要正确一点地说,其实在史记上是确实有写明的,只不过在身为读者的我的记忆中,却没有留下些什么,因此责任应该是在我身上才是。而同样地,在日本关于史记的文章中,不管是关于赵奢还是廉颇,也都不太注意其个别的作战,而是在于这些逸话。
再下来就要谈到第十一位的信陵君。这个人乃是魏的王族,和在日本亦相当有名的孟尝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各国的王族,无论具体行事如何,总是当时具有人望与势力的人物,而信陵君的情况则是更具有军事方面的优秀才能并为世所知。要说孟尝君有什么样的功绩,可能还得侧头想一想,但是信陵君具有军事上的功绩则是无庸置疑的。由于信陵君是国王的弟弟,因此一开头并不需要做些什么,自然就在贵族的生活中,集结了三千名的食客在其身边。所谓的三千人,倒不一定是具体的数目,只要把它想成是许多许多的意思就行了。
纪元前二五七年,秦的大军包围了赵的城都。赵的城都名叫邯郸,是个非常有名的古代都市。
由于城都一旦陷落,也就代表赵国亡国了,而信陵君的姐姐正是嫁到赵国去的,因此他想要去救出他姐姐。可是信陵君这个人是个贵族,虽然有丰裕的生活,但是却完全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实权,若想要救出姐姐的话,不发动大军与秦相敌又不行。在没有发动大军的权利之下,信陵君经过努力思考,惟有使用一些小伎俩来夺得可发动军队所必要的凭证了。所谓的凭证,指的并不是文书,而是虎符,一种虎形的兵符。他在瞒过负责的人员后,以夺得的虎符发动了十万军力,直赶至邯郸。那此为止,还只是个贵族领军出征的事件而已,然而他却战胜了秦军,由此可知其是个非常具有将才的人。
当然,这是一件任意出的行为,就魏国来说,如果因此而惹怒了秦国怎么办?因此并不希望他回来,信陵君也就这样子在邯郸留下,过了十年平稳的生活。而这一次,他则接到了秦国攻打魏国的战报。当然,信陵君放不下心,他集结了其他的国家,号称五国联合军队,与赵、韩、齐等国的军队一同与之对抗。
信陵群领着联军击破了秦国的军队。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其他的国家全都处于时时害怕秦国来攻的状态,而信陵君先是救了赵国,十年之后再救了祖国魏国,于是,其名声自然传遍了天下。
对秦来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在,要灭赵或灭魏就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就派出了得意的间谍,前往散发流言,说信陵君将要自立。这样的行为相当奏效,对战国时代各国的国王来说,几乎都是处于随时可能被有力的将军夺取自己国家的恐惧中,因此信陵君自然受到了怀疑。为此,信陵君自动交还了军队,以后就带着他的家人,什么也不做,只是饮酒作乐,而在其死后,魏就被秦所灭亡了。
关于信陵君的事情,在史记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会有人把信陵君当成主角来写成小说才是,这是那么有趣而难以令人放手的题材。
就是这样,谁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做出了什么事情,我想,史记的日本语版已经有不少译本,读了就应该会知道了。因此之故,我在背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著墨,我想写的是将主题置于个人的活跃上的人物故事。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第十二位的李牧了。关于这个人,不详细一点叙述是不行的。
这个人乃是赵人,身处于战国末期,也是那个会感到不知何时秦一定会统一天下的时代的人。我个人是从中学生时开始对史记感到兴趣的,一共读了好几遍,即使是以史记为素材的小说,或是以像名将传记一类的东西在日本也不少,然而就是从来没来看过有那一本是以李牧为主的。正巧我处在一种虽然读过史记,但却有不少地方遗忘的时期,因此就买了中国所出的原书来阅读。而在中国所出的历史名将集或评论集中,却一定会见到这个李牧。
可是李牧到底是什么人呢?我立刻动手去翻了史记的日本语版。原来李牧这个人并没有怎么与他国进行战争,重要是的,他是当北方匈奴,随时都在伺机寻找南下进攻的机会,而李牧就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获得了大功。
为日本所知的匈奴,乃是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并不是在汉代就突然出现在北方的,而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窥视着中国本土。
而李牧正是确立了对匈奴侵攻战术的人,他挖掘堑壕、筑建土垒、立起栅栏,因此在匈奴进攻之际,得以削弱其机动力而能进行持久战。
对于像匈奴这种如风一般呼啸而来,然后再呼啸而去的行为来说,只要利用栅栏或土垒来封死他们的机动力,他们也无可奈保,一旦成了持久战之后——匈奴本来就不是军事物资丰富的种族,也因此他们才会想前来中国进行掠夺——等到他们的食粮耗尽,再从后头加以突袭,自然就能予其相当大的打击。
也就是说,李牧乃是确立了农耕民族针对骑马游牧民族之防御战术的人,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后,一般虽说是由秦始皇所筑的万里长城,但实际上他乃是利用以前所筑的燕与赵等的城壁,所连结而成这号称万里的长城的。其中,筑成赵之长城的,应该就是李牧。
相对于北方骑马游牧民族的速攻和奇袭,具有如此恒久的,就算是一时的也好,像这样的防御物自然能够建立起持久战的基础,而确立了这个战术的人,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莫大的名声了!然而在日本,他则几乎是完全无名。在名单上从第一位到第十一位的那些人,当然在史记上均有所记载,在日本应当或多或少也为人所知,然而李牧这个人却不然。因此,从中国的原书中得知李牧这个人存在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也就是说,日本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历史上人物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思考对中国人来说所谓名将的条件,直到今日。对于李牧这个人的存在,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
李牧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获得大功之后,再接下来则是被选为与其他强国作战之指挥官。这时已是战国时代末期,秦为了统一天下而不断出兵进击的时期,不过,就算在此时,李牧依旧有两次大破秦军的记录。于是,秦国又再度派出了间谍,说李牧将会拥兵自立的老套,可惜赵的国王依旧相信了,因此李牧就被捕而遭到杀害。这是纪元前二二八年,秦的统一天下也就在不远。
就这样,我关于战国时代的叙述,最后也以李牧告终。
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我曾写出做为名将的条件之一,乃是与北方民族作战获得功绩,如果我不知道李牧这个人的话,大概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条件吧!
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就是因为得知了李牧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这么想的。此后,随着我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次次旅行,之所以会问到当地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抵也都是从知道李牧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我也曾在杂志上看到有名作家的对谈,这位作家曾对中国大陆前来的留学生询问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像是孟尝君、或是晏子等是否知道,结果却是不晓得。他提到如果像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的话,不由得令人慨叹中国大陆的历史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读到这儿时,我不由得嗯了一声,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中国人与日本的认识果然不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位作家应该是和我一样,在提问题的时候,方向完全偏差了才是。
为什么没有接着提出“那么你们知道些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应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人各有不同,我这么说可能是僭越了,除了日本人所专注的知识之外,应该还有无限有趣的宽广世界才是。如果没能从自当地而来的人获得这样的知识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
吴起:纪元前四四o~前三八一年。卫出身。与春秋时代的战略家孙子并称,而有孙吴兵法之称。当齐攻鲁之时,仕鲁的吴起将自齐出身的妻子杀死,破除怀疑而当上将军大破齐军。其后在魏国也相当活跃,因和兵卒共同生活而受到信赖。是个相当着名,然其详细情况则不明所以的人物。
——史记卷六十六孙子吴起传孙膑:生殁年不明。纪元前四世纪时齐之兵法家。根据史记孙子吴起传,其为孙武百数十年后的子孙,仕齐,本名不明。所著之书被称为齐孙子或是孙膑兵法,以与最初的孙子相对。在攻城战及步兵战等,可看出其中反映时代而与以前的许多不同。而关于孙子与孙膑兵法之连贯性及判断两者之不同的,乃是在一九七二年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之前汉时代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在这时的出土文物中,除了现行的三十篇孙子之外,还有以前所未知的关于孙武和孙膑之两种兵书,经过确认整理,分别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乐毅: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为燕昭王所招募之将军。为了燕对齐的复仇,而于纪元前二八四年联合赵、楚、韩、魏一同讨伐齐国,被封为昌国公。然而在昭王亡后,不为后继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国居于劣势。之后,因流放乐毅而反省的惠王虽欲再度将之招回,惟为其所拒。这时,示其忠义之心的书简尤为有名。后来,他在赵国亦受重用,而成为赵与燕两方之客卿。是在以诸国均以统一中国为目标而相争的时代中之典型谋将。
——史记卷八十乐毅传田单: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齐之王族。田氏出身虽也曾有做至将军职位的,惟其在历史上留名乃是在纪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齐国除莒与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占之际。当时即墨以田单为将军,进行与燕之抗战。纪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继位,田单派出间谍使乐毅失势,再施以奇计火牛之计,使得燕军大败,齐国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并将齐王请回莒城,对齐有再造之功。顺道一提,这个火牛之计,在日本,也曾为木校园义仲所使用,因而为日本人所熟知。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廉颇:生殁年不明。纪元前二八三年以战国时代赵之将军的身份与齐作战,立下战功而著名。由于其与秦、燕、魏、齐等作战皆胜,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国之位。廉颇与蔺相如(生殁年不明)的交游尤为有名。蔺相如在赵国欲将自楚国手中所取得之战国时代名玉“和氏之壁”拿来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对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赵国的利益,自己也当上了外交官之类的人物。可是此举却让廉颇认为一个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够立于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蔺相如认为他们两人的争端将导致他国得利,廉颇知道之后,就自己前往请罪,两人也因此结为刎颈之交。这两人连手之坚固,甚至让别的国家认为只要有这两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赵国的说法出现。廉颇在此后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绩,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国,后又亡命楚国。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辉煌的战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赵奢:生殁年不明。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官吏。由于不满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在当时是以威信征收租税,而非以法征收,在冲突之中甚至还杀死了其随从九人,最后则以统治之法说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后,当秦攻韩之际,廉颇等诸将皆不可能救援时,以惟一一个可能的将军之身大破秦军,被任命为马服君,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武将们在确立压倒性势力的秦国前绝望的活跃,和战国初期国家建设期武将的功能,可说是大异其趣。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信陵君:?-纪元前二四四年。名为魏无忌。战国时代魏昭王的儿子,与齐的孟尝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并称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时代已为战国末期,秦具有压倒性的势力。战国时代的各国有力者虽拥有才能,并志于改革,然却均在国内进行一已势力排除的强力体制,并从争端中胜出。这种与当时的趋势矛盾的作为,显示了当时诸国体制的不成熟。
——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李牧:?~纪元前二二八年。雁门出身。战国时代末期,由于赵建国于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因而与北方匈奴的抗争不绝,令人十分烦恼。这也是北方列国着手兴建长城的要因。赵人李牧就位于此面对匈奴作战的前线,因确立了对抗匈奴之战术而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当面的抗争,一面进行军事力量的增强,之后,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破东胡与林胡,安定了赵的北方前线。而大败的匈奴在此后十数年间也不敢靠近赵的边境。他在纪元前二四三年进攻燕国、前二三三年击破秦军,因而受封为武安君。对其感到恐惧的秦国于前二二八年,在其与国王的离间计划中成功地将之杀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赵为秦所大败的结果,而使得赵国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来看看第九位的廉颇吧!这个人虽为赵的将军,但自古以来就是以老将着称,当然他不可能一出生就很老,只是因为他在有了一定的年岁之后才在战场上活跃,因此给人这样的印象。
在这个人的情况,与其次次地来叙述他战胜的经过,是没有什么意义,他有名的乃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
蔺相如这个人是个政治家,尤其擅长于外交,在赵、乃至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国际的社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非常有功绩的人。关于他伟大的事迹,在史记中也有不少记载,在此先略过不谈。蔺相如这个人,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状况下,自然并没有建立任何的武勋,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绩获得了与廉颇并立的地位。然而这却让廉颇感到不快,常常说蔺相如的坏话,然而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你怎么可以不闻不问呢?应该要回口才对。然而蔺相如却说:这个国家是因我和廉颇将军两人才能得保的,如果我们两人起争端的话,那会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国而已。廉颇在听到这段话之后,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低头道歉。并希望与蔺相如成为朋友,这是相当有名的故事。
只是廉颇这个人,也在随着年岁增长之后,被新的国王所疏远,不再看重他。最后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国,虽然历经几个国家,因其之前的名声而受到尊重,但以后并不曾立下足以改变历史的活跃战功。
谈完了廉颇,再来看看接续他的后辈赵奢,这个人当然也有两把刷子,然而他真正为人所乐道者,乃是他与儿子赵括的组合。
该怎么说呢,赵括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够以滔滔理论把对手辩倒,即使是对他父亲赵奢,以经过许多的议论之后,输的也一定是父亲赵奢。赵奢这个人虽然有许多实绩,但也许他的口才并不是很好吧!而赵括就因为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名将赵奢在嘴上也不敌的事绩,在非常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甚至将要因此而当上将军。对此,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妻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希望国王不要通过这样的人事案。国王就问道:你的儿子即将出仕,为什么你反而要来阻止呢?赵括的母亲回答道:这孩子在口头上确实是胜过了父亲,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论,他并不像父亲般具有实力,因此如果儿子当上将军的话,很可能为此误国。但国王并没有许诺她。
因此,赵括很年轻就当上了将军,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轻便出仕的人一样,他并未看重他的部下,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渐失去了人望。
就在此时,等一下就会介绍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领着秦军杀到,赵括虽然率领了四十万的赵军迎击,最后却败得很惨,除了本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外,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也因白起之故而尽皆被杀。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因而造成赵国的亡国,这也可说是一种命运。
关于赵奢这个人,也因此与其具体地说什么他是如何如何战胜的啦,还不如说说他看透了儿子这样的将来,而成为预防了赵这个国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时也因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后,我再次选择这样的名将百选的话,若是知道了我现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将军,我想我是一定会将赵奢这个人舍去的。
以史记来说,除了具体功绩外,似乎也还蛮喜欢写一些像宁瓣特殊逸事,因此,在说到廉颇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赵奢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这方面反而没有许多的着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像是廉颇的情况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赵奢则是输给了儿子,然后看透了儿子的将来等等。
要正确一点地说,其实在史记上是确实有写明的,只不过在身为读者的我的记忆中,却没有留下些什么,因此责任应该是在我身上才是。而同样地,在日本关于史记的文章中,不管是关于赵奢还是廉颇,也都不太注意其个别的作战,而是在于这些逸话。
再下来就要谈到第十一位的信陵君。这个人乃是魏的王族,和在日本亦相当有名的孟尝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各国的王族,无论具体行事如何,总是当时具有人望与势力的人物,而信陵君的情况则是更具有军事方面的优秀才能并为世所知。要说孟尝君有什么样的功绩,可能还得侧头想一想,但是信陵君具有军事上的功绩则是无庸置疑的。由于信陵君是国王的弟弟,因此一开头并不需要做些什么,自然就在贵族的生活中,集结了三千名的食客在其身边。所谓的三千人,倒不一定是具体的数目,只要把它想成是许多许多的意思就行了。
纪元前二五七年,秦的大军包围了赵的城都。赵的城都名叫邯郸,是个非常有名的古代都市。
由于城都一旦陷落,也就代表赵国亡国了,而信陵君的姐姐正是嫁到赵国去的,因此他想要去救出他姐姐。可是信陵君这个人是个贵族,虽然有丰裕的生活,但是却完全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实权,若想要救出姐姐的话,不发动大军与秦相敌又不行。在没有发动大军的权利之下,信陵君经过努力思考,惟有使用一些小伎俩来夺得可发动军队所必要的凭证了。所谓的凭证,指的并不是文书,而是虎符,一种虎形的兵符。他在瞒过负责的人员后,以夺得的虎符发动了十万军力,直赶至邯郸。那此为止,还只是个贵族领军出征的事件而已,然而他却战胜了秦军,由此可知其是个非常具有将才的人。
当然,这是一件任意出的行为,就魏国来说,如果因此而惹怒了秦国怎么办?因此并不希望他回来,信陵君也就这样子在邯郸留下,过了十年平稳的生活。而这一次,他则接到了秦国攻打魏国的战报。当然,信陵君放不下心,他集结了其他的国家,号称五国联合军队,与赵、韩、齐等国的军队一同与之对抗。
信陵群领着联军击破了秦国的军队。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其他的国家全都处于时时害怕秦国来攻的状态,而信陵君先是救了赵国,十年之后再救了祖国魏国,于是,其名声自然传遍了天下。
对秦来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在,要灭赵或灭魏就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就派出了得意的间谍,前往散发流言,说信陵君将要自立。这样的行为相当奏效,对战国时代各国的国王来说,几乎都是处于随时可能被有力的将军夺取自己国家的恐惧中,因此信陵君自然受到了怀疑。为此,信陵君自动交还了军队,以后就带着他的家人,什么也不做,只是饮酒作乐,而在其死后,魏就被秦所灭亡了。
关于信陵君的事情,在史记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会有人把信陵君当成主角来写成小说才是,这是那么有趣而难以令人放手的题材。
就是这样,谁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做出了什么事情,我想,史记的日本语版已经有不少译本,读了就应该会知道了。因此之故,我在背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著墨,我想写的是将主题置于个人的活跃上的人物故事。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第十二位的李牧了。关于这个人,不详细一点叙述是不行的。
这个人乃是赵人,身处于战国末期,也是那个会感到不知何时秦一定会统一天下的时代的人。我个人是从中学生时开始对史记感到兴趣的,一共读了好几遍,即使是以史记为素材的小说,或是以像名将传记一类的东西在日本也不少,然而就是从来没来看过有那一本是以李牧为主的。正巧我处在一种虽然读过史记,但却有不少地方遗忘的时期,因此就买了中国所出的原书来阅读。而在中国所出的历史名将集或评论集中,却一定会见到这个李牧。
可是李牧到底是什么人呢?我立刻动手去翻了史记的日本语版。原来李牧这个人并没有怎么与他国进行战争,重要是的,他是当北方匈奴,随时都在伺机寻找南下进攻的机会,而李牧就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获得了大功。
为日本所知的匈奴,乃是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并不是在汉代就突然出现在北方的,而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窥视着中国本土。
而李牧正是确立了对匈奴侵攻战术的人,他挖掘堑壕、筑建土垒、立起栅栏,因此在匈奴进攻之际,得以削弱其机动力而能进行持久战。
对于像匈奴这种如风一般呼啸而来,然后再呼啸而去的行为来说,只要利用栅栏或土垒来封死他们的机动力,他们也无可奈保,一旦成了持久战之后——匈奴本来就不是军事物资丰富的种族,也因此他们才会想前来中国进行掠夺——等到他们的食粮耗尽,再从后头加以突袭,自然就能予其相当大的打击。
也就是说,李牧乃是确立了农耕民族针对骑马游牧民族之防御战术的人,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后,一般虽说是由秦始皇所筑的万里长城,但实际上他乃是利用以前所筑的燕与赵等的城壁,所连结而成这号称万里的长城的。其中,筑成赵之长城的,应该就是李牧。
相对于北方骑马游牧民族的速攻和奇袭,具有如此恒久的,就算是一时的也好,像这样的防御物自然能够建立起持久战的基础,而确立了这个战术的人,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莫大的名声了!然而在日本,他则几乎是完全无名。在名单上从第一位到第十一位的那些人,当然在史记上均有所记载,在日本应当或多或少也为人所知,然而李牧这个人却不然。因此,从中国的原书中得知李牧这个人存在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也就是说,日本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历史上人物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思考对中国人来说所谓名将的条件,直到今日。对于李牧这个人的存在,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
李牧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获得大功之后,再接下来则是被选为与其他强国作战之指挥官。这时已是战国时代末期,秦为了统一天下而不断出兵进击的时期,不过,就算在此时,李牧依旧有两次大破秦军的记录。于是,秦国又再度派出了间谍,说李牧将会拥兵自立的老套,可惜赵的国王依旧相信了,因此李牧就被捕而遭到杀害。这是纪元前二二八年,秦的统一天下也就在不远。
就这样,我关于战国时代的叙述,最后也以李牧告终。
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我曾写出做为名将的条件之一,乃是与北方民族作战获得功绩,如果我不知道李牧这个人的话,大概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条件吧!
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就是因为得知了李牧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这么想的。此后,随着我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次次旅行,之所以会问到当地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抵也都是从知道李牧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我也曾在杂志上看到有名作家的对谈,这位作家曾对中国大陆前来的留学生询问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像是孟尝君、或是晏子等是否知道,结果却是不晓得。他提到如果像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的话,不由得令人慨叹中国大陆的历史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读到这儿时,我不由得嗯了一声,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中国人与日本的认识果然不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位作家应该是和我一样,在提问题的时候,方向完全偏差了才是。
为什么没有接着提出“那么你们知道些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应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人各有不同,我这么说可能是僭越了,除了日本人所专注的知识之外,应该还有无限有趣的宽广世界才是。如果没能从自当地而来的人获得这样的知识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
吴起:纪元前四四o~前三八一年。卫出身。与春秋时代的战略家孙子并称,而有孙吴兵法之称。当齐攻鲁之时,仕鲁的吴起将自齐出身的妻子杀死,破除怀疑而当上将军大破齐军。其后在魏国也相当活跃,因和兵卒共同生活而受到信赖。是个相当着名,然其详细情况则不明所以的人物。
——史记卷六十六孙子吴起传孙膑:生殁年不明。纪元前四世纪时齐之兵法家。根据史记孙子吴起传,其为孙武百数十年后的子孙,仕齐,本名不明。所著之书被称为齐孙子或是孙膑兵法,以与最初的孙子相对。在攻城战及步兵战等,可看出其中反映时代而与以前的许多不同。而关于孙子与孙膑兵法之连贯性及判断两者之不同的,乃是在一九七二年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之前汉时代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在这时的出土文物中,除了现行的三十篇孙子之外,还有以前所未知的关于孙武和孙膑之两种兵书,经过确认整理,分别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乐毅: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为燕昭王所招募之将军。为了燕对齐的复仇,而于纪元前二八四年联合赵、楚、韩、魏一同讨伐齐国,被封为昌国公。然而在昭王亡后,不为后继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国居于劣势。之后,因流放乐毅而反省的惠王虽欲再度将之招回,惟为其所拒。这时,示其忠义之心的书简尤为有名。后来,他在赵国亦受重用,而成为赵与燕两方之客卿。是在以诸国均以统一中国为目标而相争的时代中之典型谋将。
——史记卷八十乐毅传田单: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齐之王族。田氏出身虽也曾有做至将军职位的,惟其在历史上留名乃是在纪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齐国除莒与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占之际。当时即墨以田单为将军,进行与燕之抗战。纪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继位,田单派出间谍使乐毅失势,再施以奇计火牛之计,使得燕军大败,齐国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并将齐王请回莒城,对齐有再造之功。顺道一提,这个火牛之计,在日本,也曾为木校园义仲所使用,因而为日本人所熟知。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廉颇:生殁年不明。纪元前二八三年以战国时代赵之将军的身份与齐作战,立下战功而著名。由于其与秦、燕、魏、齐等作战皆胜,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国之位。廉颇与蔺相如(生殁年不明)的交游尤为有名。蔺相如在赵国欲将自楚国手中所取得之战国时代名玉“和氏之壁”拿来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对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赵国的利益,自己也当上了外交官之类的人物。可是此举却让廉颇认为一个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够立于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蔺相如认为他们两人的争端将导致他国得利,廉颇知道之后,就自己前往请罪,两人也因此结为刎颈之交。这两人连手之坚固,甚至让别的国家认为只要有这两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赵国的说法出现。廉颇在此后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绩,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国,后又亡命楚国。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辉煌的战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赵奢:生殁年不明。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官吏。由于不满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在当时是以威信征收租税,而非以法征收,在冲突之中甚至还杀死了其随从九人,最后则以统治之法说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后,当秦攻韩之际,廉颇等诸将皆不可能救援时,以惟一一个可能的将军之身大破秦军,被任命为马服君,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武将们在确立压倒性势力的秦国前绝望的活跃,和战国初期国家建设期武将的功能,可说是大异其趣。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信陵君:?-纪元前二四四年。名为魏无忌。战国时代魏昭王的儿子,与齐的孟尝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并称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时代已为战国末期,秦具有压倒性的势力。战国时代的各国有力者虽拥有才能,并志于改革,然却均在国内进行一已势力排除的强力体制,并从争端中胜出。这种与当时的趋势矛盾的作为,显示了当时诸国体制的不成熟。
——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李牧:?~纪元前二二八年。雁门出身。战国时代末期,由于赵建国于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因而与北方匈奴的抗争不绝,令人十分烦恼。这也是北方列国着手兴建长城的要因。赵人李牧就位于此面对匈奴作战的前线,因确立了对抗匈奴之战术而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当面的抗争,一面进行军事力量的增强,之后,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破东胡与林胡,安定了赵的北方前线。而大败的匈奴在此后十数年间也不敢靠近赵的边境。他在纪元前二四三年进攻燕国、前二三三年击破秦军,因而受封为武安君。对其感到恐惧的秦国于前二二八年,在其与国王的离间计划中成功地将之杀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赵为秦所大败的结果,而使得赵国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