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中国武将列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接下来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在这个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选。春秋时代有春秋二十列国之称,也就是有二十个大国,其他则还有许多的小国;然而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本来是超大国的晋分成了赵、魏、韩三国,最后则有所谓的战国七雄。当时周的王室虽然承续了下来,但是却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统治的范围就仅限于其周围。这还是因为那是为了要保持诸强国间的平衡,因此并没有特别要将之灭亡的必要,而让它继续存活下来。
所谓的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七国。关于这七雄,高中生应该都学习过,如果照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顺序背下来的话,我想就应该比较不会忘了,因为这样刚好大致是依照逆时针的方向,从西方开始绕一圈回来,而大致国力的强盛也是依照这顺序。因此,从这两方面看来,应当算是个不错的记忆方法。
在战国时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吴起。提到这个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国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孙吴兵法。孙吴的孙,指的是孙子的孙;而吴,指的则是吴子,其著作者就是吴起。吴子乃是对吴起的敬称,就像是吴老师一样的感觉,与孔子代表孔老师的意义是相同的。
吴起虽是大家所知吴子的作者,但实际上也有将吴子这本书说是其弟子所着,或是后人之伪作的说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后人伪作之说。
当我在写作中国的事情时,常倚赖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亚洲历史事典,上头有关了“吴子”的记载,只有著作物解释的吴子,而没有吴起这个人。虽说吴子这本书给了后世相当大的影响。但其实吴起这个人本身也相当有趣。只不过,后世的人所认为有趣的人,在当时可不一定具有人气,像是日本的织田信长,当时所生的人可能会认为怎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人。而吴起,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
这个人原本属于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门,但并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进到孔子弟子中最孝顺的人物。就在此时,吴起的母亲过世,曾子认为理所当然地吴起应该在家为母亲服丧,然而没想到在塾中却见到了他。因此就问道:为何你没有在为母亲服丧呢?吴起答道:母亲已经死了,因此并不能够再做什么,与之相比,还不如追求学问来得重要。曾子就认为这样子的家伙实在太过分,便破门将他赶走。
重要的是,曾子这个人认为孝顺乃是所有道德的开始,从这点看来,吴起的为人着实十分糟糕。而实际上,吴起不但重物欲,而且还好色,甚至连妻子都杀害,从此应该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在经过了一番辛苦、到处流浪的生活之后,吴起来到了魏国。在一些战事之中,他逐渐崭露了头角,也以其善辩的长振而得到魏王的信赖。
曾有一次,在与敌军的作战中,有位负伤的兵士由于脚部的伤口恶化开始流脓,没想到吴起居然以自己的口亲自替兵士吸脓,再加以包扎,让所有的兵士们都相当感激,愿意为他而卖命。听说这名兵士的母亲还因此而流泪,叹息着说:这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感念吴将军的恩德而勇敢战死,看来将来这孩子也一定是会这样战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话。
至于吴起自己本身,在死时也是相当壮烈。由于信赖吴起的君主死亡,而根据当时的情形,当君主死亡时,受君主宠爱的人物多会为后继的君王所肃清,特别是吴起的情况,由于他实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许多名门的憎恶,在前王的葬式还没有结束之前,就发生了骚动,准备要杀死吴起。数百人的兵士拿着武器追赶而来,让吴起不得不做出已经不可能逃走的觉悟。
那要怎么办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遗体的房间,将身体趴在遗体之上,就这样,追来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吴起像剌猬一样射死了。而当然,前王的遗体也为箭所射中,因此,杀死吴起的兵士,就因为伤害前王遗体之罪而被捕,最后受到死刑之处分。
也就是说,吴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杀死自己的人报了仇,这当然是十分壮烈的死法,也表示着吴起这个人是直到死前都还在玩弄着谋略的。
在史记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战国时代的战事,而这些在日本也有不少被写成小说,一般的读者可能也较熟知,而这就是战国时代初期吴起的故事。
接下来要说提第六位孙膑的故事。孙膑这个人是实际存在的,也有人认为孙子这本书,其实应该是这个人所写的才是。依据近年报研究,认为第一位的孙武有其所写的书物,而第六位的孙膑也有书物留下,因此两者都有兵法书传世。可是,孙子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一直留传至今,其实跟曹操很有关系,因为曹操在研究了孙子之后,订下了注释继续留传。如果没有他的话,孙子大概也不见得够够留传到现在吧!另有一个较极端的说法,就是孙子这本书会不会根本就是曹操听写的呢?实际上,我想曹操倒确实有写这种书的实力才是。
关于孙膑这个人,和之前所谈到的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潮五朗所写的孙子这本书中,倒是将之化为小说中的人物了。
孙膑的膑并不是本名,而是对脚部有残疾的人的称呼,而他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史记上这也是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
在亚洲历史事典中,关于孙膑这个人只写了他姓孙,至于本名则未提到,因而无从得知。只知这个人年幼的时候曾和另一名叫庞涓的人一同学习兵法,而他们的老师则是鬼谷子。
这个鬼谷老师是个相当神秘的人物,在此后数百年的故事中也有出现。人当然不可能活到几百岁,所以如果他不是个幻想的人物,就是鬼谷子的名号和兵法乃是个代代相传的流派,至于实际情况如何,那就不晓得了。
这两个人在鬼谷老师的门下均十分优秀而有名,不过也有人开玩笑说那大概是因为弟子只有这两个的缘故。
总之,这两人的将来是十分受到瞩目的,而其中的庞涓更是非常积极度地在各国之间游走,最后来到了魏惠王的身边,其国家战略之观点受到惠王的认同。在当时,如果自己不好好推销自己,不将自己的理论说出去的话,那就无法得到认同。由于庞涓这个人有相当的辩才,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立下了相当的武勋。而这时庞涓就想到了好朋友孙膑。由于我们不知道他的本名,因此就照孙膑这样称呼他吧!
之前,这两人可能曾订下了如果有一方出名的话,就一定要提拔另一个人的誓约,因此庞涓在自己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之后,就想到了之前的约定而将孙膑叫来,并向惠王推荐。孙膑这个人也是很能够表现自己长处的人,因此也得到了惠王的信赖。
就破绽时看来有点像小说或戏剧的题材——庞涓的心中出现了恶魔,他认为,当孙膑获得了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之后,由于孙膑比自己优秀,总有一天会追过并赶走自己的。因此,庞涓就对自己之前把孙膑叫来的事感到十分后悔,而想要把他解决掉。于是就用无实的罪名强加在孙膑身上,把他送进了牢狱。在此孙膑必须选择是要被杀,或者是接受一种叫做“肉刑”的刑罚,也就是把手或是脚切断。
这种刑罚到底是直接把两脚切断,或者只是把骨头打碎,具体的情形我们不知道,总之孙膑从此就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孙膑在牢狱中努力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迫害,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受到了庞涓嫉妒。当了复仇,孙膑费了一番工夫逃出了牢狱,从此不知去向。
之后,孙膑逃离庞涓所仕的魏国,最后亡命来到了齐国,经过了一番运作之后,终于得到齐之有力贵族的后援,而成为齐的军师。当时齐的总司令官为田忌,这人也是个非常有力的贵族,名单上第八位的田单也是这个人的一族。
在齐与魏的作战中,魏的总司令官理作当然地就是庞涓,而以庞涓的眼光看来,应该已经在社会中无地自容的孙膑,竟然以敌军的军师身份出现,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在此,两人便进入了必须竭尽智慧的作战之中——这是在史记和小说孙子之中的说法,实际上也形容得十分贴切。总之,就是使用各式各样的策略,最后孙膑胜过了庞涓。
首先,在庞涓自魏出征攻打其他国家时,孙膑就针对空巢一般的魏都突进,而当庞涓听闻此一消息慌忙回军时,这慌忙而不整的军队就一一地被打败。这时——说过其实庞涓的心理状态真的是非常小说化,他一面因为不知是否会被孙膑打败而不安,在想到对方不知会不会比自己更高竿的情况下,自然就相当地想要显示出自己的优秀。庞涓的心理状态一一被孙膑看在眼里,看来孙膑确实是比庞涓技高一筹。
军队前进下阵地,当然吃饭是必须的大事,这时就得利用灶来进行煮炊,而孙膑就利用操作灶的数量,增增减减来扰乱敌军。庞涓跟着齐军,在计算了灶的数量后,发现灶一天天地减少,就判断齐军每日都有不少逃兵,因而决定进军。然而这正好中了孙膑的策略。
最后,孙膑还在森林中剥下了一棵树的树皮,在呈现白色的树干上写下文字,然后再派军埋伏于附近。当魏军来到此处之时,周围的天色已暗,只有白色的树干上似乎有些文字隐隐浮现。庞涓在发现了这东西之后,举起松明火把准备看清楚上头到底写了些什么时,发现写的竟是“庞涓死于此”五个大字。正在大叫的时候,齐军就以其手中的松明火把为信号万箭齐发,把庞涓如刺猬般地射死。
记得这个场面在东周英雄传(郑问著)中也有描画,对庞涓来说当然有点可怜,但这也成了一个名场面。
得报了大仇的孙膑,死于何时并没有资料,自报仇之后,就如同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一般,他自第一线引退,而后我想他大概就是写他的兵法书去了。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代孙膑非常有名的故事,不过,我想应该也有不少人在孙子或是东周英雄传中读过这个故事了才是。
好了好了,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七位的乐毅和第八位的田单。乐毅是燕的将军,而田单则刚刚提过,和田忌一样是齐有力的贵族及将军。这两个人就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田和上杉一样,是敌对的关系,尽了力互相战斗。
我从之前开始,就像流水般地叙述了好几位武将,然而确实在这些人之间到底经过了多少年呢?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我只是依着史记的叙述这样一直写下来而已,关于年代的方面还有不少难以确实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关于这两个人,应该要多什么地方开始谈呢?这两人用尽力量的正面冲突,乃是发生在西历纪元前二八四年间的事,至于秦国统一天下,则是六十年之后的事情。
燕和齐这两个国家,大致上是位在中国大陆本土的东北部而将之二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双方之间有着积年的怨恨。乐毅本来虽是出生于魏国,但却在燕昭王的招募下成为其将军。
这个时代的中国,与某个时期的欧洲很像,即使是生于某一国的人,在不见容于本国之后,就离开到名一个国家,并且仕奉这个国家的国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出生到死都一直出仕同一个国家的人反而少见。也因此,在这个时期向外国挖角的风气很盛,一日不想再待在这个国家,立刻就可以去别在国家寻求支持。不单是武将而已,思想家、政治家也都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会从一国到一国,因此各地才会学问兴盛、国家也因此而繁荣。
而就像刚刚说过的孙膑一样,年轻时所建立的人脉,与其后的历史可能息息相关;而年轻时的仇怨,以后也可能会演变为国与国的战争。
乐毅在出仕于燕昭王之后,于纪元前二八四年展开了对齐的大举攻势。一举攻占了齐的七十余个城池,大约也就是现在的七十几个县或州的感觉。而在攻下了七十余个城池后,齐只剩下两个城,就快要完蛋了。如果以现代的日本为例的话,四十七个都道府县,就只剩下两个县,其他则全都被某个国家所占据一般,眼看就要亡国了。当时,天下的人也是如此认为,而在燕与齐合并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更强的大国。
就在这个时候,留下的城池中,一个叫做即墨,在这儿有个叫做田单的人,他和之前所提过的田忌一样,是齐皇家的一员,当然,皇家也会有本流与分支的不同,这个人属于分支,因而虽为皇家出身,然而却没有大的出仕机会,只能够在都城的市场中当个役人。在燕军来攻之后,他就带着他的族人逃离了都城。只是在燕军准备进攻即墨的时候,他却就被民众推举成即墨的防卫司令官。
在此,田单是说了些什么才接受这个任务的呢?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述,总之他是接受了。而由于他守城的方法十分巧妙,因此燕军包围了许久依然无法拿下这座城池。这时,燕的国王昭王过世,而由惠王即位,是为燕惠王。他和之前提过的魏惠王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之前在叙述吴起的时候也曾经提过,当新的国王继位的时候,仕奉旧王的人可能会遭到冷冻,更甚者还可能受到肃清。这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这个燕惠王并不喜欢乐毅,与其说是感情上的讨厌,还不如说是对在前王时代获得巨大武勋的人物的一种警戒心。
当然,燕的新王即位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田单耳中,在此,田单就派间谍放出流言,说乐毅在将齐几乎完全征服之后,就会自立为齐王,不可能再继续在燕王之下当个听话的官了。
而惠王相信了这个流言。
这乃是传统的一种政治力学,会有这样的流言,就是因为有会相信这种流言的心理。如果想让乐毅失势,不再让他继续拥有进攻的权力的话——之前是因为他有前王可倚靠,然而现在没有了——要做的就是要让这样的流言传出。本来谗言就是想信的人就会相信,于是惠王就免了乐毅的职。
乐毅悄然自战场离去,当然一定会有人前来接替,然而这个人并不有名,也不值得去知道他的名字,燕军还是继续包围着,只不过,总司令官乐毅遭到解任,其他留下的将官士气势必受到动摇,在此田单就运用他的智慧,使出了著名的火牛之计。
他集结了千头以上的牛匹,在夜晚于牛的尾巴上绑上松明及稻草,点上火让其冲向燕军阵地。燕军在休息之际突然遭到夜袭,一看之下,却发现随着动摇地轴般的轰隆重响声之下,居然有不知其真面目的一大群怪物带着火焰杀到,不由得阵脚大乱,而随后则有田单选出的五千余兵士,一举就将燕军击退。在燕军方面,本来就因这场夜袭而十分惊恐,再加上乐毅不在后的不安,有许多人就逃走了,结果在短短时间中,本来为燕军所占领的七十余座城池便一一地为田单所收复。
结果,田单因此战功而受封为贵族,此后过着平稳的人生以至终老。说过来。田单这个人虽是位名将,然却是在一役间成名天下,在那之前之后似乎都没有参加过其后的战役。只是他一战就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的话,齐国早就灭亡,而战国七雄也就变成了六雄。田单在危急之际解救了齐国,光是这生涯中惟一一次的战役,就成了留名历史的名将。
另一方面,着了田单一道的乐毅,自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阵地,此后又怎样了呢?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晃回燕国去的话,一定会被杀的,于是他就亡命前往赵国。由于他是具有实力和名声的人,因此受到赵王的厚遇。而在燕国这一方面,惠王虽然一度将乐毅流放,但在田单将燕攻占的城池又占回去之后,他才发现乐毅的伟大,因而十分后悔,就给乐毅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回来燕国。然而乐毅则郑重地写了一封回信,认为现在他如果回去的话,两边可能都会觉得尴尬,日后可能又会发生杀人或被杀的事情,因此他不喜欢,就拒绝了燕王。此后也老死在赵国之中。
让战国时代更显壮丽的名将对决,就在此合上了幕。虽说是十分命运般的对决,但实际上在作战时,乐毅是否知道田单这个人,说不定都还是个问题呢!
当时,要是乐毅获胜的话,也许齐就真的就此而亡,而燕则更为强大。战国时代虽是以秦之统一天下做为结束,但秦是位于大陆之西,若是东侧进入燕的支配之下的话,由于东侧的农业生产力等均较高一等,也许秦与燕将会东西分割中国,最后则会进入两国间的最终决战也说不定。只不过,在此之前,齐国都城市中的田单这个小小官吏居然改变了历史就是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 -->>
接下来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在这个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选。春秋时代有春秋二十列国之称,也就是有二十个大国,其他则还有许多的小国;然而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本来是超大国的晋分成了赵、魏、韩三国,最后则有所谓的战国七雄。当时周的王室虽然承续了下来,但是却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统治的范围就仅限于其周围。这还是因为那是为了要保持诸强国间的平衡,因此并没有特别要将之灭亡的必要,而让它继续存活下来。
所谓的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七国。关于这七雄,高中生应该都学习过,如果照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顺序背下来的话,我想就应该比较不会忘了,因为这样刚好大致是依照逆时针的方向,从西方开始绕一圈回来,而大致国力的强盛也是依照这顺序。因此,从这两方面看来,应当算是个不错的记忆方法。
在战国时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吴起。提到这个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国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孙吴兵法。孙吴的孙,指的是孙子的孙;而吴,指的则是吴子,其著作者就是吴起。吴子乃是对吴起的敬称,就像是吴老师一样的感觉,与孔子代表孔老师的意义是相同的。
吴起虽是大家所知吴子的作者,但实际上也有将吴子这本书说是其弟子所着,或是后人之伪作的说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后人伪作之说。
当我在写作中国的事情时,常倚赖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亚洲历史事典,上头有关了“吴子”的记载,只有著作物解释的吴子,而没有吴起这个人。虽说吴子这本书给了后世相当大的影响。但其实吴起这个人本身也相当有趣。只不过,后世的人所认为有趣的人,在当时可不一定具有人气,像是日本的织田信长,当时所生的人可能会认为怎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人。而吴起,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
这个人原本属于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门,但并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进到孔子弟子中最孝顺的人物。就在此时,吴起的母亲过世,曾子认为理所当然地吴起应该在家为母亲服丧,然而没想到在塾中却见到了他。因此就问道:为何你没有在为母亲服丧呢?吴起答道:母亲已经死了,因此并不能够再做什么,与之相比,还不如追求学问来得重要。曾子就认为这样子的家伙实在太过分,便破门将他赶走。
重要的是,曾子这个人认为孝顺乃是所有道德的开始,从这点看来,吴起的为人着实十分糟糕。而实际上,吴起不但重物欲,而且还好色,甚至连妻子都杀害,从此应该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在经过了一番辛苦、到处流浪的生活之后,吴起来到了魏国。在一些战事之中,他逐渐崭露了头角,也以其善辩的长振而得到魏王的信赖。
曾有一次,在与敌军的作战中,有位负伤的兵士由于脚部的伤口恶化开始流脓,没想到吴起居然以自己的口亲自替兵士吸脓,再加以包扎,让所有的兵士们都相当感激,愿意为他而卖命。听说这名兵士的母亲还因此而流泪,叹息着说:这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感念吴将军的恩德而勇敢战死,看来将来这孩子也一定是会这样战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话。
至于吴起自己本身,在死时也是相当壮烈。由于信赖吴起的君主死亡,而根据当时的情形,当君主死亡时,受君主宠爱的人物多会为后继的君王所肃清,特别是吴起的情况,由于他实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许多名门的憎恶,在前王的葬式还没有结束之前,就发生了骚动,准备要杀死吴起。数百人的兵士拿着武器追赶而来,让吴起不得不做出已经不可能逃走的觉悟。
那要怎么办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遗体的房间,将身体趴在遗体之上,就这样,追来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吴起像剌猬一样射死了。而当然,前王的遗体也为箭所射中,因此,杀死吴起的兵士,就因为伤害前王遗体之罪而被捕,最后受到死刑之处分。
也就是说,吴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杀死自己的人报了仇,这当然是十分壮烈的死法,也表示着吴起这个人是直到死前都还在玩弄着谋略的。
在史记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战国时代的战事,而这些在日本也有不少被写成小说,一般的读者可能也较熟知,而这就是战国时代初期吴起的故事。
接下来要说提第六位孙膑的故事。孙膑这个人是实际存在的,也有人认为孙子这本书,其实应该是这个人所写的才是。依据近年报研究,认为第一位的孙武有其所写的书物,而第六位的孙膑也有书物留下,因此两者都有兵法书传世。可是,孙子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一直留传至今,其实跟曹操很有关系,因为曹操在研究了孙子之后,订下了注释继续留传。如果没有他的话,孙子大概也不见得够够留传到现在吧!另有一个较极端的说法,就是孙子这本书会不会根本就是曹操听写的呢?实际上,我想曹操倒确实有写这种书的实力才是。
关于孙膑这个人,和之前所谈到的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潮五朗所写的孙子这本书中,倒是将之化为小说中的人物了。
孙膑的膑并不是本名,而是对脚部有残疾的人的称呼,而他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史记上这也是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
在亚洲历史事典中,关于孙膑这个人只写了他姓孙,至于本名则未提到,因而无从得知。只知这个人年幼的时候曾和另一名叫庞涓的人一同学习兵法,而他们的老师则是鬼谷子。
这个鬼谷老师是个相当神秘的人物,在此后数百年的故事中也有出现。人当然不可能活到几百岁,所以如果他不是个幻想的人物,就是鬼谷子的名号和兵法乃是个代代相传的流派,至于实际情况如何,那就不晓得了。
这两个人在鬼谷老师的门下均十分优秀而有名,不过也有人开玩笑说那大概是因为弟子只有这两个的缘故。
总之,这两人的将来是十分受到瞩目的,而其中的庞涓更是非常积极度地在各国之间游走,最后来到了魏惠王的身边,其国家战略之观点受到惠王的认同。在当时,如果自己不好好推销自己,不将自己的理论说出去的话,那就无法得到认同。由于庞涓这个人有相当的辩才,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立下了相当的武勋。而这时庞涓就想到了好朋友孙膑。由于我们不知道他的本名,因此就照孙膑这样称呼他吧!
之前,这两人可能曾订下了如果有一方出名的话,就一定要提拔另一个人的誓约,因此庞涓在自己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之后,就想到了之前的约定而将孙膑叫来,并向惠王推荐。孙膑这个人也是很能够表现自己长处的人,因此也得到了惠王的信赖。
就破绽时看来有点像小说或戏剧的题材——庞涓的心中出现了恶魔,他认为,当孙膑获得了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之后,由于孙膑比自己优秀,总有一天会追过并赶走自己的。因此,庞涓就对自己之前把孙膑叫来的事感到十分后悔,而想要把他解决掉。于是就用无实的罪名强加在孙膑身上,把他送进了牢狱。在此孙膑必须选择是要被杀,或者是接受一种叫做“肉刑”的刑罚,也就是把手或是脚切断。
这种刑罚到底是直接把两脚切断,或者只是把骨头打碎,具体的情形我们不知道,总之孙膑从此就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孙膑在牢狱中努力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迫害,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受到了庞涓嫉妒。当了复仇,孙膑费了一番工夫逃出了牢狱,从此不知去向。
之后,孙膑逃离庞涓所仕的魏国,最后亡命来到了齐国,经过了一番运作之后,终于得到齐之有力贵族的后援,而成为齐的军师。当时齐的总司令官为田忌,这人也是个非常有力的贵族,名单上第八位的田单也是这个人的一族。
在齐与魏的作战中,魏的总司令官理作当然地就是庞涓,而以庞涓的眼光看来,应该已经在社会中无地自容的孙膑,竟然以敌军的军师身份出现,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在此,两人便进入了必须竭尽智慧的作战之中——这是在史记和小说孙子之中的说法,实际上也形容得十分贴切。总之,就是使用各式各样的策略,最后孙膑胜过了庞涓。
首先,在庞涓自魏出征攻打其他国家时,孙膑就针对空巢一般的魏都突进,而当庞涓听闻此一消息慌忙回军时,这慌忙而不整的军队就一一地被打败。这时——说过其实庞涓的心理状态真的是非常小说化,他一面因为不知是否会被孙膑打败而不安,在想到对方不知会不会比自己更高竿的情况下,自然就相当地想要显示出自己的优秀。庞涓的心理状态一一被孙膑看在眼里,看来孙膑确实是比庞涓技高一筹。
军队前进下阵地,当然吃饭是必须的大事,这时就得利用灶来进行煮炊,而孙膑就利用操作灶的数量,增增减减来扰乱敌军。庞涓跟着齐军,在计算了灶的数量后,发现灶一天天地减少,就判断齐军每日都有不少逃兵,因而决定进军。然而这正好中了孙膑的策略。
最后,孙膑还在森林中剥下了一棵树的树皮,在呈现白色的树干上写下文字,然后再派军埋伏于附近。当魏军来到此处之时,周围的天色已暗,只有白色的树干上似乎有些文字隐隐浮现。庞涓在发现了这东西之后,举起松明火把准备看清楚上头到底写了些什么时,发现写的竟是“庞涓死于此”五个大字。正在大叫的时候,齐军就以其手中的松明火把为信号万箭齐发,把庞涓如刺猬般地射死。
记得这个场面在东周英雄传(郑问著)中也有描画,对庞涓来说当然有点可怜,但这也成了一个名场面。
得报了大仇的孙膑,死于何时并没有资料,自报仇之后,就如同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一般,他自第一线引退,而后我想他大概就是写他的兵法书去了。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代孙膑非常有名的故事,不过,我想应该也有不少人在孙子或是东周英雄传中读过这个故事了才是。
好了好了,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七位的乐毅和第八位的田单。乐毅是燕的将军,而田单则刚刚提过,和田忌一样是齐有力的贵族及将军。这两个人就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田和上杉一样,是敌对的关系,尽了力互相战斗。
我从之前开始,就像流水般地叙述了好几位武将,然而确实在这些人之间到底经过了多少年呢?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我只是依着史记的叙述这样一直写下来而已,关于年代的方面还有不少难以确实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关于这两个人,应该要多什么地方开始谈呢?这两人用尽力量的正面冲突,乃是发生在西历纪元前二八四年间的事,至于秦国统一天下,则是六十年之后的事情。
燕和齐这两个国家,大致上是位在中国大陆本土的东北部而将之二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双方之间有着积年的怨恨。乐毅本来虽是出生于魏国,但却在燕昭王的招募下成为其将军。
这个时代的中国,与某个时期的欧洲很像,即使是生于某一国的人,在不见容于本国之后,就离开到名一个国家,并且仕奉这个国家的国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出生到死都一直出仕同一个国家的人反而少见。也因此,在这个时期向外国挖角的风气很盛,一日不想再待在这个国家,立刻就可以去别在国家寻求支持。不单是武将而已,思想家、政治家也都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会从一国到一国,因此各地才会学问兴盛、国家也因此而繁荣。
而就像刚刚说过的孙膑一样,年轻时所建立的人脉,与其后的历史可能息息相关;而年轻时的仇怨,以后也可能会演变为国与国的战争。
乐毅在出仕于燕昭王之后,于纪元前二八四年展开了对齐的大举攻势。一举攻占了齐的七十余个城池,大约也就是现在的七十几个县或州的感觉。而在攻下了七十余个城池后,齐只剩下两个城,就快要完蛋了。如果以现代的日本为例的话,四十七个都道府县,就只剩下两个县,其他则全都被某个国家所占据一般,眼看就要亡国了。当时,天下的人也是如此认为,而在燕与齐合并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更强的大国。
就在这个时候,留下的城池中,一个叫做即墨,在这儿有个叫做田单的人,他和之前所提过的田忌一样,是齐皇家的一员,当然,皇家也会有本流与分支的不同,这个人属于分支,因而虽为皇家出身,然而却没有大的出仕机会,只能够在都城的市场中当个役人。在燕军来攻之后,他就带着他的族人逃离了都城。只是在燕军准备进攻即墨的时候,他却就被民众推举成即墨的防卫司令官。
在此,田单是说了些什么才接受这个任务的呢?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述,总之他是接受了。而由于他守城的方法十分巧妙,因此燕军包围了许久依然无法拿下这座城池。这时,燕的国王昭王过世,而由惠王即位,是为燕惠王。他和之前提过的魏惠王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之前在叙述吴起的时候也曾经提过,当新的国王继位的时候,仕奉旧王的人可能会遭到冷冻,更甚者还可能受到肃清。这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这个燕惠王并不喜欢乐毅,与其说是感情上的讨厌,还不如说是对在前王时代获得巨大武勋的人物的一种警戒心。
当然,燕的新王即位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田单耳中,在此,田单就派间谍放出流言,说乐毅在将齐几乎完全征服之后,就会自立为齐王,不可能再继续在燕王之下当个听话的官了。
而惠王相信了这个流言。
这乃是传统的一种政治力学,会有这样的流言,就是因为有会相信这种流言的心理。如果想让乐毅失势,不再让他继续拥有进攻的权力的话——之前是因为他有前王可倚靠,然而现在没有了——要做的就是要让这样的流言传出。本来谗言就是想信的人就会相信,于是惠王就免了乐毅的职。
乐毅悄然自战场离去,当然一定会有人前来接替,然而这个人并不有名,也不值得去知道他的名字,燕军还是继续包围着,只不过,总司令官乐毅遭到解任,其他留下的将官士气势必受到动摇,在此田单就运用他的智慧,使出了著名的火牛之计。
他集结了千头以上的牛匹,在夜晚于牛的尾巴上绑上松明及稻草,点上火让其冲向燕军阵地。燕军在休息之际突然遭到夜袭,一看之下,却发现随着动摇地轴般的轰隆重响声之下,居然有不知其真面目的一大群怪物带着火焰杀到,不由得阵脚大乱,而随后则有田单选出的五千余兵士,一举就将燕军击退。在燕军方面,本来就因这场夜袭而十分惊恐,再加上乐毅不在后的不安,有许多人就逃走了,结果在短短时间中,本来为燕军所占领的七十余座城池便一一地为田单所收复。
结果,田单因此战功而受封为贵族,此后过着平稳的人生以至终老。说过来。田单这个人虽是位名将,然却是在一役间成名天下,在那之前之后似乎都没有参加过其后的战役。只是他一战就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的话,齐国早就灭亡,而战国七雄也就变成了六雄。田单在危急之际解救了齐国,光是这生涯中惟一一次的战役,就成了留名历史的名将。
另一方面,着了田单一道的乐毅,自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阵地,此后又怎样了呢?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晃回燕国去的话,一定会被杀的,于是他就亡命前往赵国。由于他是具有实力和名声的人,因此受到赵王的厚遇。而在燕国这一方面,惠王虽然一度将乐毅流放,但在田单将燕攻占的城池又占回去之后,他才发现乐毅的伟大,因而十分后悔,就给乐毅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回来燕国。然而乐毅则郑重地写了一封回信,认为现在他如果回去的话,两边可能都会觉得尴尬,日后可能又会发生杀人或被杀的事情,因此他不喜欢,就拒绝了燕王。此后也老死在赵国之中。
让战国时代更显壮丽的名将对决,就在此合上了幕。虽说是十分命运般的对决,但实际上在作战时,乐毅是否知道田单这个人,说不定都还是个问题呢!
当时,要是乐毅获胜的话,也许齐就真的就此而亡,而燕则更为强大。战国时代虽是以秦之统一天下做为结束,但秦是位于大陆之西,若是东侧进入燕的支配之下的话,由于东侧的农业生产力等均较高一等,也许秦与燕将会东西分割中国,最后则会进入两国间的最终决战也说不定。只不过,在此之前,齐国都城市中的田单这个小小官吏居然改变了历史就是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