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国家疲敝,也是不争的事实。打起仗来,军资军饷都是无敌的窟窿,二十万人远度塞北,更是靡费巨亿。修黄河的工程停了,省下来的钱,只堪堪顶了一月便即告罄,朝廷只得以发兵定边的名目,额外加征一税。
饷银摊派到各省,百姓身上的担子愈重,更有人为讨朝廷欢心,以便在考课之中居于上等,日后以为进身之阶,竟然隐瞒下旱情,急敛暴征,迫民如火煎,竟至于引起民变。虽然乱民只千余人,不久便被官兵平定,但也引得民怨汹汹,朝议嚣然。
雍帝一面严办涉事官员,或革职、或流放、或肉刑、或斩首,以震慑群寮、交代于天下;一面释放流民,取消了当地赋税,下旨赈抚,以安民心;一面又将流民帅头领若干人枭首示众,悬于街道,以示朝廷之威,更绝后来者之念。一番恩威并施之后,总算稳住朝纲,不至于隳坏大局,可兵燹一日不绝、干戈一日不罢,灭了这把火,下一把迟早还要再烧起来。
刘彰身在东宫,也知战事越是旷日持久,父皇身上顶的压力便也越大,深恨自己不能分忧。因此第一封捷报传来时,不由得心中一喜。
他生来便锦衣玉食,多少因为新加的这一道赋税,或是典桑卖地、或是负债累累、或是干脆饿死道边的百姓,同他隔着城阙九重,那些个难以计数的山崩地裂,传到他耳边,只剩下“民怨蜂起”这轻飘飘的四个在史书当中写烂了的字,他饱读诗书,自然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他捷报在手,心中喜的是朝中物议能由此稍戢,喜的是流水般花出去的银子总算派上了用场,喜的是父皇这些日里紧蹙的眉头总算能稍稍展平……当然也出于一片“爱民之心”,深喜战胜之后百姓终于能够休养生息——可这所谓的“百姓”,全出自他的虚构,他从未当真亲眼见过他们,一百个人、一千、一万、一百万个人,对他而言都没有区别。
可随后,第二、第三封捷报传来,他这颗喜悦的心,反而一点点沉了下去。
刘瞻外封就国,而且选在凉州偏僻之处,让他稍稍安枕。可随后几次大捷,让他欣喜之余,不免又生出几分忌惮。他听闻刘瞻着意经营,笼络了西北众将之心,更又随着这连战连捷,威望渐长,只觉鞋里落了颗石子一般,虽然不痛,而且远离腹心,却每走一步,都不轻不重地硌着他的脚,时刻提醒着他自己的存在。
最后一封大捷的露布抄送来东宫时,他原本已经睡下,闻言却霍然而起,一霎时没了睡意,拿着文书,手心上不知何时竟出了点汗,心中一个声音阴阴冷冷地小声道:难道我刘彰将来竟会做李建成么?
这念头一出,他在盛夏之中,仍不免觉出几分寒意。他胡思乱想了一夜,心中一时发狠,一时又暗唾自己多心,胡乱挨到天明,下朝之后,像往日一样去向母后问安。
皇后杨氏见他神思不属,便开口发问。刘彰知母亲一向颇有见地,也想问一问她的意思,于是屏退了旁人,几乎不加遮掩,将自己心中所想尽数说出。他所说之话,对世上任何一人都不能讲,只能向杨氏一人吐露衷肠。
杨氏听罢,久久不语,过了一阵,只深叹了口气。
刘彰一怔,忙问:“母后何故长叹?”他事母极孝,见母亲叹气,深为不安,暗悔不该对她说出这些话来,徒惹她忧心。
“彰儿……”杨氏开口,却不像往常一般称他为太子,反而以小名相唤。刘彰心中一热,微微垂首,以示恭敬,等着母亲后面的话。
“娘是妇道人家,却也读过一些书,听过一些道理。”杨氏不疾不徐地道:“昔日曹丕忌惮弟弟,便问计于贾诩,贾诩劝他恢崇德度,不违子道,曹丕听从,果然无事。你只要立身以正,仁爱待人,在国事上多替父皇分忧,担起太子之责,还有什么可忧心的?”
刘彰暗道:曹丕继位之前,其他的手段也没少用,母亲读书至此,偏偏对这些视而不见。他虽在心中暗怪母亲妇人之仁,口中却仍唯唯称是。
杨氏见他神情,便知他没听进去,又叹了口气,“况且你父皇是何等样人,你难道不知么?他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敲定了的事,便是钉子钉在了铁板上,何曾转过心?他既已立你为储,只要你恪守为人臣、为人子的规矩,他岂会改易?”
刘彰心中一动,对母亲此言倒是深觉有理,而且从这番话之外,又读出了别的意思:母亲是在说,父皇不是唐高祖,刘瞻他也做不成唐太宗!他犹豫片刻,仍是道:“只恐凉州坐大,日后会有……靖难之变。”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诡异迷案 糙汉子的貌美小夫郎 与反派一体双魂的日子 先婚厚爱:惹上冷情总裁 先婚厚爱:天后萌妻别逃 拥有恋爱系统的我只想在球场上当门将 敌国上将成了我的雌虫 重生,但是被撤回 独步天途 鬼为夫,妻为上 沉疴难愈 诡异中间人 当普信男穿进虐文 漂亮社恐被怪物盯上了 农家后娘超凶哒 儿子爱吃的臭酱 医武双修在都市 被反派雌君读心后 小皇叔腹黑又难缠 我们不是情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