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克星,
也是她的救星。
正是他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
让武则天由玩弄权术的女政客,
变成了从善如流的政治家。
谁来接班
杖杀王庆之以后,李昭德与武则天有过谈话。
内容当然是接班人问题。这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女皇的心事,不能不谈,只不过王庆之没有资格。实际上这个小人之罪,并不在要废谁立谁,而在妄议。储君乃国本,立储乃大计,也是你一介草民可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的?
更何况女皇当时正在纠结。
纠结在情理之中。想当年,秦始皇没能事先立储,结果二世而亡。晋武帝严守宗法制度,结果也二世而亡。汉武帝立了太子又杀太子,结果后继无人。唐太宗则不但一手制造了玄武门之变,还一手铸成大错——当初如果不听长孙无忌他们的,坚持选择李恪而非李治,李唐岂会变成武周?
谁来接班关系重大,前车之覆也殷鉴不远。
但,武周更麻烦。
麻烦倒不在政权来自篡夺,而在武周情况特殊。因为照理说,如果皇帝有儿子,皇位就应该传给他,或者皇子中的一个。然而武则天的皇位,却恰恰从儿子那里夺来。这费尽心机历尽艰险才弄到手的东西,有还回去的道理吗?
不要说武则天,换了别人也想不通。
不能传给儿子,就只能传给兄弟、侄子、女儿。可惜尽管“兄终弟及”也符合继承法,则天皇帝却不是兄,也没有幼弟。传给女儿也不行。女儿当皇帝,女婿算什么?皇夫或男皇后吗?再说女儿死了以后又传给谁?外孙女吗?
儿子、女儿、兄弟都不行,便只能传给侄子。侄子也有两种。一种是李治的,但那还不如中宗李显或睿宗李旦,好歹也是女皇陛下自己的亲骨肉。这样算来算去,可以考虑的就只有武家的侄儿,而且人选现成。
这个人就是武承嗣。[1]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元爽和哥哥武元庆与他们的后母,也就是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关系恶劣。因此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便将这两个哥哥贬到地老天荒,表面上谦逊退让,实际上公报私仇。武元爽甚至还被牵连到武氏投毒案中,家属也被流放到岭南。这种一箭双雕借刀杀人的伎俩,武后一直玩得十分顺手。
至于父亲武士彟的爵位,则由外甥贺兰敏之继承。
可惜贺兰敏之同样必须去死,武则天这才重新想起本家的人,也才将武承嗣从岭南接回继承周国公的爵位。咸鱼翻身的侄儿倒是乖巧,并不记恨姑姑的杀父之仇,反倒心甘情愿充当鹰犬和走狗,因此武周革命之后便被封为魏王。
说起来武承嗣也确实卖力。那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石头就是他伪造的,萧淑妃两个儿子的谋反案也是他指使周兴炮制。已经很难统计,此人究竟伙同其他酷吏为姑姑搬掉了多少绊脚石,又陷害了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王庆之出面组织的请愿活动,他是总导演。
只不过这一回,是为了自己。
不能说女皇没有动过立武承嗣为储的念头,事实上王庆之起先也颇受优待。陛下甚至给了他特别通行证,以便随时可以出入宫廷面陈己见。这就足以让他得意忘形。
但,为什么又被一脚踢了出去?
因为李昭德给武则天打了预防针:承嗣既已封王,那就不宜再拜相。以皇亲国戚之尊,而居中央政府之要,是不合适的,也是有风险的。魏王的权力不能太大。
女皇解释:承嗣是朕侄儿,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说:儿子尚且有篡位弑父的,何况侄子?
女皇猛省:我没想到![2]
想法变了,心情和感觉也会变。此刻的王庆之在女皇陛下眼里,已经由采花的蜜蜂变成了逐臭的苍蝇。然而这家伙却不识大体,还要纠缠不休,便只能一掌拍死。武则天没把他交给武承嗣,而是交给李昭德,意思十分明显。
李昭德却意识到,这是一言兴邦的难逢机会,于是趁热打铁向武则天进言:请陛下想想,自古以来有侄儿为姑姑立庙的吗?天皇是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没有谁比他们跟陛下更亲,陛下当真忍心天皇得不到祭祀吗?[3]
女皇无言以对。
第一次储位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但绝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实际上李昭德不过延缓了火山的爆发,他的说词也并非完全在理。没错,历史上是没有侄儿为姑姑立庙的事情,但是请问有女人当皇帝的吗?既然如此,怎么就不能像祭祀娲皇(女娲)那样祭祀女皇呢?讲不通吧?
其实真正打动武则天的,是“弑君篡位”四个字。这让她顿时明白,此刻无论立谁为储都有风险,上上之策是既不断绝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同时保留李旦的皇嗣身份。皇嗣跟太子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认可血缘,后者才确定权力继承的政治关系。因此谁来接班,仍然是巨大的悬念。
悬念即伏笔,伏笔即炸药,炸药即隐患。此后,两派斗争的激烈程度如下表所示,不亚于革命之前。
武周革命前后与储位之争有关事件一览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84 光宅元年 二月 中宗李显被废,睿宗李旦继位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则天称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武承嗣封魏王,武三思封梁王,诸武皆封王,诸亲信赐姓武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杀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691 天授二年 九月 王庆之率众情愿废皇嗣李旦,立武承嗣为储;武承嗣和来俊臣诬反对派大臣谋反,数十人被杀
691 天授二年 十月 杀王庆之,李昭德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来俊臣制造狄仁杰谋反案
693 长寿二年 一月 来俊臣诬陷皇嗣李旦谋反未遂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来俊臣与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
697 神功元年 六月 来俊臣与李昭德同时被杀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圣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圣历元年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4]
700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5 神龙元年 正月 女皇逊位,李显复辟
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斗争有两条线,一是主张仁政的官员与酷吏斗,二是拥戴李家的大臣与诸武斗,而诸武与酷吏是联手的。其中大案有两个,一是靠安金藏以死相争才平息下来的皇嗣李旦被诬案,二是神功元年的谋反案。第二个倒不是冤案,却因为主犯血口喷人,酷吏趁机株连,被灭族的海内名门多达三十六家,判处流放的达一千多人。[5]
武周时代,照样还有血雨腥风。
实际上在王庆之上书之后,被打死之前,就已经有数十个高级官员被杀。罪名又照例是谋反,制造冤案的照例是武承嗣和来俊臣,真实原因也当然是这些人都反对废皇嗣而立魏王。这个时候李昭德还敢说话,是因为他摸透了武则天的心思:唱反调的不能容忍,为她着想则另当别论。因此武承嗣又想故伎重演时,女皇回答:你比不上李昭德。[6]
不过,李昭德最后还是与来俊臣同时被杀。只用一句话就把来俊臣送上刑场的吉顼,则在两年半以后被贬。原因是这位进士出身的宰相,不但变成了李家的太子党,而且公开表现出对诸武的不屑。龙颜不容触犯的武则天决定教训一下这家伙,也让大家知道现在是谁的天下。
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当吉顼又要引经据典时,武则天却拦腰截断。她说:每次上朝你都喋喋不休,朝臣和朕早就不胜其烦,不如来讲个故事。当年,太宗皇帝有匹烈马,谁都驯服不了。朕却说,这件事一点儿都不难,只要有三样东西就行。先用鞭子抽。不服,用铁锤打。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喉咙。朕的这股豪气,太宗皇帝可是大为欣赏。
然后女皇问:你莫非要弄脏朕的匕首吗?
魂飞魄散的吉顼只能伏地求饶。
吉顼一案意义非凡,因为他原本投靠了武承嗣。神功元年的谋反案,就是他向来俊臣举报,由武懿宗审理的。现在连他都反对诸武,很能说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当贬往外地的吉顼向武则天辞行时,女皇接见了他。
陛下吩咐赐坐,问他有什么要说。
吉顼问:和水土为泥,有纠纷吗?
女皇说:没有。
吉顼又问:分一半为佛,一半为天尊,如何?
女皇说:那就有纷争了。
吉顼顿首说:臣也认为是这样。宗室和外戚各安其分就天下太平,势均力敌就纷争不已,请陛下三思。
女皇说:朕何尝不知。但事已至此,又能怎样?[7]
也许,这得去问狄仁杰。
狄仁杰脱险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克星,也是她的救星。
以“中华神探”的头衔闻名中外的狄仁杰,其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说,太宗之后,玄宗之前,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他和武则天。还可以说,没有狄仁杰,武则天充其量不过治国有方的女皇帝,再加玩弄权术的女政客。能不能避免身败名裂都很难说,哪里还能成为政治家?
狄仁杰却让武则天修成正果,甚至立地成佛。这是女皇陛下自己都很清楚的,因此在晚期竟以“国老”相称,上朝时也不让他下拜。她的说法是:每见国老下拜,朕的身上就会疼。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更是痛哭失声。她说:朝堂从此空无一人。皇天夺我国老,为什么这样早,这样早啊![8]
然而这位国老,却差点死在来俊臣手里。[9]
天授三年(692)一月,狄仁杰与另外几位宰相和大臣被诬谋反,进了来俊臣的“例竟门”。这个特务机关之所以得此戏称或恶名,是因为进去的案犯照例没有活着出来的。不过酷吏们也有一个政策,那就是立即认罪的可以免死。[10]
于是,狄仁杰回答来俊臣:反是实。
来俊臣喜出望外。他原以为狄仁杰不好对付,没想到竟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其他案犯除了魏元忠,也都纷纷效法,自认有罪。看来所有的预案都用不着了,对这样积极配合的也该宽大为怀,以便为今后办案节约成本树立榜样。因此,来俊臣只是将案犯们收监了事,看管却不那么戒备森严。
狄仁杰则靠着不打自招的策略,为自己争取到缓冲时间和空间。他悄悄写好一封信,藏在丝绵袍子里,然后请看守将绵袍交给家人。他的说法是:开春了,要换季。
看守没有起疑,丝绵袍子也送进了狄府。
将门出虎子,狄少爷马上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一月的洛阳还很寒冷,父亲为什么急于拿掉袍中的丝绵?结果密信很快就被找到,并由狄公子设法送达御前。
女皇惊诧。
她问来俊臣:狄仁杰当真承认谋反吗?
来俊臣说:供认不讳。
女皇问:家属为什么又来喊冤?
来俊臣说:这是臣等疏忽了。狄犯入狱之后,立即认罪服法。所以,臣等待之以礼,丰其衣,足其食,高其枕,宽其居,以为谋反若非是实,岂有承认之理。现在看来,此等死囚如不动用刑法,怎么会招?招了也会翻供。[11]
女皇说:是吗?朕倒要派人看看。
来俊臣紧张了。他当然不能对狄仁杰怎么样,而且再也不能用刑。万一陛下亲自来看呢?当然,也不能让狄仁杰与使者见面,那可就满盘皆输。来俊臣的办法,是找了一个手下人做替身,穿上狄仁杰的衣服让使者看。
当时正是夕阳西下。假狄仁杰站在西边,女皇的使者站在东边,阳光刺目,根本就看不清。何况这使者进了“例竟门”就心惊肉跳,哪敢细看?东张西望唯唯诺诺而已。
来俊臣却说:天使稍候,有文书烦请带交陛下。
带去的文书是狄仁杰的“谢死表”,也就是表示自己罪有应得,因此甘愿就死,并谢主隆恩的奏折。有了这样一份文件,又有使者的亲眼所见,狄仁杰已是翻案无门。[12]
这时,一个九岁的男孩救了他。
男孩也是宰相之子,父亲被来俊臣诬陷谋杀,本人则进宫做了奴隶。他以举报为由求见女皇,其实要告人的正是来俊臣。男孩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多说无益。只是痛惜王法被来俊臣之流玩弄得不像样子,实在有负圣恩。
女皇呵呵一笑:是吗?
是。男孩说。如果不信此言,罪奴斗胆恳请陛下挑选几名廉洁奉公忠诚可靠的大臣,诬以谋反,让来俊臣他们去查去审,看看有没有不招供、不承认的。
女皇心中一动:哪里还用找?狄仁杰就现成。
被来俊臣打入死牢的狄仁杰,是从洛州司马的任上调回神都成为宰相的。如此越级破格提拔,是因为他担任豫州刺史时,曾经写密信为判死刑的人求情,人数多达两千。狄仁杰说:没有这么多人谋反,他们其实是冤枉的。但如果公开奏明,有为贼人开脱之嫌;知而不言,又恐违背了陛下好生之德。因此奏折写了又毁,毁了又写,竟不知所云。[13]
当时还是太后的武则天批准了狄仁杰的请求。两千条性命从刽子手的屠刀下被救了下来,他们的救命恩人却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他们当然都没想到,武则天牢牢记住了狄仁杰的名字,并在称帝一年后就把他调到了自己身边。
见面那天,女皇对狄仁杰说:朕清楚你在地方上很做了些好事,但也有人说你的坏话,想知道名字吗?
不想知道。狄仁杰回答。如果陛下认为臣有过错,臣应该改正;如果陛下知臣无过,臣倍感荣幸,何必还要知道那些人的名字?不知道,反倒还能正常相处。[14]
这样的人,会谋反吗?
何况此案疑点甚多,最可疑的就是谢死表。如果真有这样一份文书,来俊臣在被质疑时就应该拿出来。反过来的推理就是:如果女皇不派人去,还会不会有谢死表?
狄仁杰的供词也有问题。他的原话是: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15]
显然,这里没有任何事实,只有一个空洞的罪名,以及一个似是而非的认罪理由:武周取代李唐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新陈代谢,就要吐故纳新,原来属于大唐的旧人也就该被淘汰,甚至心甘情愿去死。所以,反是实。
岂有此理!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唐朝旧臣便都可以视为反贼了。这叫什么自认有罪?分明是话里有话。
再看狱中表现。狄仁杰认罪后,另一个酷吏王德寿找他谈话。王德寿说:大人免死无疑,下官却功劳不够。能不能请狄公再把某某某也牵连进来,也好让鄙人升一两级?
狄仁杰问:为什么是某某某呢?
王德寿说:因为他曾经是大人的下属呀!
狄仁杰断然拒绝。他悲愤满腔地用头去撞柱子,血流满面说:皇天后土啊!为什么要仁杰做这种缺德事![16]
没有证据显示,武则天是否了解这些情况,又是否进行了以上推理。但可以肯定,她已经起了疑心,不再相信来俊臣他们那一套,并决定亲自过问此案。
案犯齐刷刷地跪在了女皇面前。
女皇问:狄仁杰,如果你没谋反,为什么要认账?
狄仁杰答:臣不认账,早就死在皮鞭下了。
女皇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写谢死表?
狄仁杰答:没有写过。
女皇下令核对笔迹,马上查出谢死表是伪造的。
至此,本案已真相大白。但,帝国是不能认错的,也从来就没有过错误。因此,所有案犯仍然要受处分,狄仁杰也被贬为彭泽县令。武承嗣和来俊臣还想杀狄仁杰,被武则天坚定地予以拒绝。来俊臣退而求其次,又要求杀掉涉案人员中的一个,结果也被正派法官徐有功据理驳回。
武承嗣和来俊臣的阴谋终于没能得逞。
死里逃生的狄仁杰再次成为地方官,这无非更加丰富了他的阅历。更何况,由于到地狱走了一遭,狄仁杰已经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因此,当他重返朝堂,并得到陛下的信任和重用后,释放的能量和表现的智慧已是无人能及。
女皇的帝国,将是另一番天地。
重来未必要卷土
回到神都的狄仁杰,发现朝廷已今非昔比。
狄仁杰清楚地记得,上一次他担任国务委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在天授二年(691)的九月三十日。那时的洛阳城真可谓山雨已来。就在前一天,傅游艺在狱中自尽;十二天之后,又有一大批反对武承嗣的高级官员被杀,紧接着是拥立武承嗣的王庆之被李昭德打死。难怪四个月后,自己就被诬陷下狱。来得不是时候,风口浪尖啊![17]
这次重新拜相,却正是时候。四年十个月前,皇嗣李旦被诬谋反案平息;两年半以前,假和尚薛怀义被杀;十个月以前,来俊臣和武懿宗制造了最后的冤案;五个月前,来俊臣和李昭德这两个死对头同时被杀。一片空白呀!
狄仁杰可以有所作为。
狄仁杰与有关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则天称帝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杀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691 天授二年 九月 傅游艺被杀狄仁杰拜相
691 天授二年 十月 大批反武派大臣被杀李昭德杀王庆之,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狄仁杰被诬谋反
693 长寿二年 一月 皇嗣李旦被诬谋反
695 证圣元年 二月 杀薛怀义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来俊臣与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为女皇男宠
697 神功元年 六月 李昭德与来俊臣同时被杀
697 神功元年 闰十月 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圣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圣历元年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
699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0 久视元年 九月 狄仁杰卒,享年七十一岁
其实只要看看上一页的年表,就不难发现狄仁杰真正位居中央要职,影响武周政局,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武则天确定了皇太子。这绝不仅仅只是谁来接班的问题。不是的。应该说,正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狄仁杰使自己和武则天都成为了政治家。
那么,他又是怎样做到的?
似乎也并无高明之处,只不过一有机会就说: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天底下有侄儿给姑姑立庙的吗?等等。这些话不过重弹李昭德的老调,并无新意。问题是李昭德没有真正成功,反倒落得身首异处。狄仁杰却不但完成了李昭德未竟之事业,还被尊为国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时也,势也,运也,法也。
李昭德建言时,武则天称帝刚刚一年。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何况新皇帝?这个时候,跟她讨论谁来接班,只能让她反感。王庆之被杀,这是原因之一。好在李昭德只是反对立武承嗣,并没提出要立谁,否则当时就性命不保。
狄仁杰重返神都时,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女皇已经七十三岁,称帝也已经七年,应该安排后事。其次,对李旦的诬陷失败,证明李唐皇室威望犹存。相反,武承嗣的飞扬跋扈和武懿宗的滥杀无辜,都让武氏家族人心尽失。甚至就连突厥也来凑热闹,扬言只认李唐不认武周。[18]
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小看,那就是张氏兄弟。
张氏兄弟成为男宠与狄仁杰再次拜相是在同一年,月份要早一些,底气却明显不足,因此曾经向吉顼和狄仁杰讨教长久之计。两位宰相的意见一致,那就是建议他们利用亲近女皇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建储大业。吉顼明确指出,以色事人不能久,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才是正当。[19]
兄弟俩倒也乖巧,一点就通,温柔地吹起枕边风。
女皇当然猜得出是谁在背后出谋划策,干脆将吉顼召来询问。吉顼给出的建议,是在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当中任选一人。他说:两位皇子都是陛下亲生,先帝所托,也都是天下臣民人心所向。至于选谁,全由陛下圣裁。[20]
武则天点了点头。
因此后来有人认为,李唐复辟,吉顼是首谋。[21]
就算是吧,就算。
不过吉顼的结局,也只比李昭德稍好一点:从宰相贬为县尉。直接原因是他在朝堂上盛气凌人地欺负武懿宗,根本原因却恐怕是武则天看穿了他的政客面目。当年,为了讨好武承嗣,你不是连妹妹都送上门了吗?不是跟武懿宗和来俊臣联手制造了三十六家灭族的大冤案吗?现在拥护李唐的呼声高涨,你就这副嘴脸?告诉你,朕还没死!
吉顼只好客死他乡。[22]
狄仁杰却在重入朝堂之后不久,很快就与武则天进入了蜜月期。这恐怕首先得益于武则天政治上的开明,狄仁杰政治上的聪明。武则天深知,夺权无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后事,却只能靠刚正贤良之臣。同样,狄仁杰也明... -->>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克星,
也是她的救星。
正是他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
让武则天由玩弄权术的女政客,
变成了从善如流的政治家。
谁来接班
杖杀王庆之以后,李昭德与武则天有过谈话。
内容当然是接班人问题。这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女皇的心事,不能不谈,只不过王庆之没有资格。实际上这个小人之罪,并不在要废谁立谁,而在妄议。储君乃国本,立储乃大计,也是你一介草民可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的?
更何况女皇当时正在纠结。
纠结在情理之中。想当年,秦始皇没能事先立储,结果二世而亡。晋武帝严守宗法制度,结果也二世而亡。汉武帝立了太子又杀太子,结果后继无人。唐太宗则不但一手制造了玄武门之变,还一手铸成大错——当初如果不听长孙无忌他们的,坚持选择李恪而非李治,李唐岂会变成武周?
谁来接班关系重大,前车之覆也殷鉴不远。
但,武周更麻烦。
麻烦倒不在政权来自篡夺,而在武周情况特殊。因为照理说,如果皇帝有儿子,皇位就应该传给他,或者皇子中的一个。然而武则天的皇位,却恰恰从儿子那里夺来。这费尽心机历尽艰险才弄到手的东西,有还回去的道理吗?
不要说武则天,换了别人也想不通。
不能传给儿子,就只能传给兄弟、侄子、女儿。可惜尽管“兄终弟及”也符合继承法,则天皇帝却不是兄,也没有幼弟。传给女儿也不行。女儿当皇帝,女婿算什么?皇夫或男皇后吗?再说女儿死了以后又传给谁?外孙女吗?
儿子、女儿、兄弟都不行,便只能传给侄子。侄子也有两种。一种是李治的,但那还不如中宗李显或睿宗李旦,好歹也是女皇陛下自己的亲骨肉。这样算来算去,可以考虑的就只有武家的侄儿,而且人选现成。
这个人就是武承嗣。[1]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元爽和哥哥武元庆与他们的后母,也就是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关系恶劣。因此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便将这两个哥哥贬到地老天荒,表面上谦逊退让,实际上公报私仇。武元爽甚至还被牵连到武氏投毒案中,家属也被流放到岭南。这种一箭双雕借刀杀人的伎俩,武后一直玩得十分顺手。
至于父亲武士彟的爵位,则由外甥贺兰敏之继承。
可惜贺兰敏之同样必须去死,武则天这才重新想起本家的人,也才将武承嗣从岭南接回继承周国公的爵位。咸鱼翻身的侄儿倒是乖巧,并不记恨姑姑的杀父之仇,反倒心甘情愿充当鹰犬和走狗,因此武周革命之后便被封为魏王。
说起来武承嗣也确实卖力。那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石头就是他伪造的,萧淑妃两个儿子的谋反案也是他指使周兴炮制。已经很难统计,此人究竟伙同其他酷吏为姑姑搬掉了多少绊脚石,又陷害了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王庆之出面组织的请愿活动,他是总导演。
只不过这一回,是为了自己。
不能说女皇没有动过立武承嗣为储的念头,事实上王庆之起先也颇受优待。陛下甚至给了他特别通行证,以便随时可以出入宫廷面陈己见。这就足以让他得意忘形。
但,为什么又被一脚踢了出去?
因为李昭德给武则天打了预防针:承嗣既已封王,那就不宜再拜相。以皇亲国戚之尊,而居中央政府之要,是不合适的,也是有风险的。魏王的权力不能太大。
女皇解释:承嗣是朕侄儿,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说:儿子尚且有篡位弑父的,何况侄子?
女皇猛省:我没想到![2]
想法变了,心情和感觉也会变。此刻的王庆之在女皇陛下眼里,已经由采花的蜜蜂变成了逐臭的苍蝇。然而这家伙却不识大体,还要纠缠不休,便只能一掌拍死。武则天没把他交给武承嗣,而是交给李昭德,意思十分明显。
李昭德却意识到,这是一言兴邦的难逢机会,于是趁热打铁向武则天进言:请陛下想想,自古以来有侄儿为姑姑立庙的吗?天皇是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没有谁比他们跟陛下更亲,陛下当真忍心天皇得不到祭祀吗?[3]
女皇无言以对。
第一次储位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但绝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实际上李昭德不过延缓了火山的爆发,他的说词也并非完全在理。没错,历史上是没有侄儿为姑姑立庙的事情,但是请问有女人当皇帝的吗?既然如此,怎么就不能像祭祀娲皇(女娲)那样祭祀女皇呢?讲不通吧?
其实真正打动武则天的,是“弑君篡位”四个字。这让她顿时明白,此刻无论立谁为储都有风险,上上之策是既不断绝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同时保留李旦的皇嗣身份。皇嗣跟太子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认可血缘,后者才确定权力继承的政治关系。因此谁来接班,仍然是巨大的悬念。
悬念即伏笔,伏笔即炸药,炸药即隐患。此后,两派斗争的激烈程度如下表所示,不亚于革命之前。
武周革命前后与储位之争有关事件一览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84 光宅元年 二月 中宗李显被废,睿宗李旦继位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则天称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武承嗣封魏王,武三思封梁王,诸武皆封王,诸亲信赐姓武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杀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691 天授二年 九月 王庆之率众情愿废皇嗣李旦,立武承嗣为储;武承嗣和来俊臣诬反对派大臣谋反,数十人被杀
691 天授二年 十月 杀王庆之,李昭德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来俊臣制造狄仁杰谋反案
693 长寿二年 一月 来俊臣诬陷皇嗣李旦谋反未遂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来俊臣与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
697 神功元年 六月 来俊臣与李昭德同时被杀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圣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圣历元年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4]
700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5 神龙元年 正月 女皇逊位,李显复辟
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斗争有两条线,一是主张仁政的官员与酷吏斗,二是拥戴李家的大臣与诸武斗,而诸武与酷吏是联手的。其中大案有两个,一是靠安金藏以死相争才平息下来的皇嗣李旦被诬案,二是神功元年的谋反案。第二个倒不是冤案,却因为主犯血口喷人,酷吏趁机株连,被灭族的海内名门多达三十六家,判处流放的达一千多人。[5]
武周时代,照样还有血雨腥风。
实际上在王庆之上书之后,被打死之前,就已经有数十个高级官员被杀。罪名又照例是谋反,制造冤案的照例是武承嗣和来俊臣,真实原因也当然是这些人都反对废皇嗣而立魏王。这个时候李昭德还敢说话,是因为他摸透了武则天的心思:唱反调的不能容忍,为她着想则另当别论。因此武承嗣又想故伎重演时,女皇回答:你比不上李昭德。[6]
不过,李昭德最后还是与来俊臣同时被杀。只用一句话就把来俊臣送上刑场的吉顼,则在两年半以后被贬。原因是这位进士出身的宰相,不但变成了李家的太子党,而且公开表现出对诸武的不屑。龙颜不容触犯的武则天决定教训一下这家伙,也让大家知道现在是谁的天下。
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当吉顼又要引经据典时,武则天却拦腰截断。她说:每次上朝你都喋喋不休,朝臣和朕早就不胜其烦,不如来讲个故事。当年,太宗皇帝有匹烈马,谁都驯服不了。朕却说,这件事一点儿都不难,只要有三样东西就行。先用鞭子抽。不服,用铁锤打。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喉咙。朕的这股豪气,太宗皇帝可是大为欣赏。
然后女皇问:你莫非要弄脏朕的匕首吗?
魂飞魄散的吉顼只能伏地求饶。
吉顼一案意义非凡,因为他原本投靠了武承嗣。神功元年的谋反案,就是他向来俊臣举报,由武懿宗审理的。现在连他都反对诸武,很能说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当贬往外地的吉顼向武则天辞行时,女皇接见了他。
陛下吩咐赐坐,问他有什么要说。
吉顼问:和水土为泥,有纠纷吗?
女皇说:没有。
吉顼又问:分一半为佛,一半为天尊,如何?
女皇说:那就有纷争了。
吉顼顿首说:臣也认为是这样。宗室和外戚各安其分就天下太平,势均力敌就纷争不已,请陛下三思。
女皇说:朕何尝不知。但事已至此,又能怎样?[7]
也许,这得去问狄仁杰。
狄仁杰脱险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克星,也是她的救星。
以“中华神探”的头衔闻名中外的狄仁杰,其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说,太宗之后,玄宗之前,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他和武则天。还可以说,没有狄仁杰,武则天充其量不过治国有方的女皇帝,再加玩弄权术的女政客。能不能避免身败名裂都很难说,哪里还能成为政治家?
狄仁杰却让武则天修成正果,甚至立地成佛。这是女皇陛下自己都很清楚的,因此在晚期竟以“国老”相称,上朝时也不让他下拜。她的说法是:每见国老下拜,朕的身上就会疼。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更是痛哭失声。她说:朝堂从此空无一人。皇天夺我国老,为什么这样早,这样早啊![8]
然而这位国老,却差点死在来俊臣手里。[9]
天授三年(692)一月,狄仁杰与另外几位宰相和大臣被诬谋反,进了来俊臣的“例竟门”。这个特务机关之所以得此戏称或恶名,是因为进去的案犯照例没有活着出来的。不过酷吏们也有一个政策,那就是立即认罪的可以免死。[10]
于是,狄仁杰回答来俊臣:反是实。
来俊臣喜出望外。他原以为狄仁杰不好对付,没想到竟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其他案犯除了魏元忠,也都纷纷效法,自认有罪。看来所有的预案都用不着了,对这样积极配合的也该宽大为怀,以便为今后办案节约成本树立榜样。因此,来俊臣只是将案犯们收监了事,看管却不那么戒备森严。
狄仁杰则靠着不打自招的策略,为自己争取到缓冲时间和空间。他悄悄写好一封信,藏在丝绵袍子里,然后请看守将绵袍交给家人。他的说法是:开春了,要换季。
看守没有起疑,丝绵袍子也送进了狄府。
将门出虎子,狄少爷马上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一月的洛阳还很寒冷,父亲为什么急于拿掉袍中的丝绵?结果密信很快就被找到,并由狄公子设法送达御前。
女皇惊诧。
她问来俊臣:狄仁杰当真承认谋反吗?
来俊臣说:供认不讳。
女皇问:家属为什么又来喊冤?
来俊臣说:这是臣等疏忽了。狄犯入狱之后,立即认罪服法。所以,臣等待之以礼,丰其衣,足其食,高其枕,宽其居,以为谋反若非是实,岂有承认之理。现在看来,此等死囚如不动用刑法,怎么会招?招了也会翻供。[11]
女皇说:是吗?朕倒要派人看看。
来俊臣紧张了。他当然不能对狄仁杰怎么样,而且再也不能用刑。万一陛下亲自来看呢?当然,也不能让狄仁杰与使者见面,那可就满盘皆输。来俊臣的办法,是找了一个手下人做替身,穿上狄仁杰的衣服让使者看。
当时正是夕阳西下。假狄仁杰站在西边,女皇的使者站在东边,阳光刺目,根本就看不清。何况这使者进了“例竟门”就心惊肉跳,哪敢细看?东张西望唯唯诺诺而已。
来俊臣却说:天使稍候,有文书烦请带交陛下。
带去的文书是狄仁杰的“谢死表”,也就是表示自己罪有应得,因此甘愿就死,并谢主隆恩的奏折。有了这样一份文件,又有使者的亲眼所见,狄仁杰已是翻案无门。[12]
这时,一个九岁的男孩救了他。
男孩也是宰相之子,父亲被来俊臣诬陷谋杀,本人则进宫做了奴隶。他以举报为由求见女皇,其实要告人的正是来俊臣。男孩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多说无益。只是痛惜王法被来俊臣之流玩弄得不像样子,实在有负圣恩。
女皇呵呵一笑:是吗?
是。男孩说。如果不信此言,罪奴斗胆恳请陛下挑选几名廉洁奉公忠诚可靠的大臣,诬以谋反,让来俊臣他们去查去审,看看有没有不招供、不承认的。
女皇心中一动:哪里还用找?狄仁杰就现成。
被来俊臣打入死牢的狄仁杰,是从洛州司马的任上调回神都成为宰相的。如此越级破格提拔,是因为他担任豫州刺史时,曾经写密信为判死刑的人求情,人数多达两千。狄仁杰说:没有这么多人谋反,他们其实是冤枉的。但如果公开奏明,有为贼人开脱之嫌;知而不言,又恐违背了陛下好生之德。因此奏折写了又毁,毁了又写,竟不知所云。[13]
当时还是太后的武则天批准了狄仁杰的请求。两千条性命从刽子手的屠刀下被救了下来,他们的救命恩人却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他们当然都没想到,武则天牢牢记住了狄仁杰的名字,并在称帝一年后就把他调到了自己身边。
见面那天,女皇对狄仁杰说:朕清楚你在地方上很做了些好事,但也有人说你的坏话,想知道名字吗?
不想知道。狄仁杰回答。如果陛下认为臣有过错,臣应该改正;如果陛下知臣无过,臣倍感荣幸,何必还要知道那些人的名字?不知道,反倒还能正常相处。[14]
这样的人,会谋反吗?
何况此案疑点甚多,最可疑的就是谢死表。如果真有这样一份文书,来俊臣在被质疑时就应该拿出来。反过来的推理就是:如果女皇不派人去,还会不会有谢死表?
狄仁杰的供词也有问题。他的原话是: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15]
显然,这里没有任何事实,只有一个空洞的罪名,以及一个似是而非的认罪理由:武周取代李唐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新陈代谢,就要吐故纳新,原来属于大唐的旧人也就该被淘汰,甚至心甘情愿去死。所以,反是实。
岂有此理!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唐朝旧臣便都可以视为反贼了。这叫什么自认有罪?分明是话里有话。
再看狱中表现。狄仁杰认罪后,另一个酷吏王德寿找他谈话。王德寿说:大人免死无疑,下官却功劳不够。能不能请狄公再把某某某也牵连进来,也好让鄙人升一两级?
狄仁杰问:为什么是某某某呢?
王德寿说:因为他曾经是大人的下属呀!
狄仁杰断然拒绝。他悲愤满腔地用头去撞柱子,血流满面说:皇天后土啊!为什么要仁杰做这种缺德事![16]
没有证据显示,武则天是否了解这些情况,又是否进行了以上推理。但可以肯定,她已经起了疑心,不再相信来俊臣他们那一套,并决定亲自过问此案。
案犯齐刷刷地跪在了女皇面前。
女皇问:狄仁杰,如果你没谋反,为什么要认账?
狄仁杰答:臣不认账,早就死在皮鞭下了。
女皇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写谢死表?
狄仁杰答:没有写过。
女皇下令核对笔迹,马上查出谢死表是伪造的。
至此,本案已真相大白。但,帝国是不能认错的,也从来就没有过错误。因此,所有案犯仍然要受处分,狄仁杰也被贬为彭泽县令。武承嗣和来俊臣还想杀狄仁杰,被武则天坚定地予以拒绝。来俊臣退而求其次,又要求杀掉涉案人员中的一个,结果也被正派法官徐有功据理驳回。
武承嗣和来俊臣的阴谋终于没能得逞。
死里逃生的狄仁杰再次成为地方官,这无非更加丰富了他的阅历。更何况,由于到地狱走了一遭,狄仁杰已经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因此,当他重返朝堂,并得到陛下的信任和重用后,释放的能量和表现的智慧已是无人能及。
女皇的帝国,将是另一番天地。
重来未必要卷土
回到神都的狄仁杰,发现朝廷已今非昔比。
狄仁杰清楚地记得,上一次他担任国务委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在天授二年(691)的九月三十日。那时的洛阳城真可谓山雨已来。就在前一天,傅游艺在狱中自尽;十二天之后,又有一大批反对武承嗣的高级官员被杀,紧接着是拥立武承嗣的王庆之被李昭德打死。难怪四个月后,自己就被诬陷下狱。来得不是时候,风口浪尖啊![17]
这次重新拜相,却正是时候。四年十个月前,皇嗣李旦被诬谋反案平息;两年半以前,假和尚薛怀义被杀;十个月以前,来俊臣和武懿宗制造了最后的冤案;五个月前,来俊臣和李昭德这两个死对头同时被杀。一片空白呀!
狄仁杰可以有所作为。
狄仁杰与有关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则天称帝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杀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691 天授二年 九月 傅游艺被杀狄仁杰拜相
691 天授二年 十月 大批反武派大臣被杀李昭德杀王庆之,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狄仁杰被诬谋反
693 长寿二年 一月 皇嗣李旦被诬谋反
695 证圣元年 二月 杀薛怀义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来俊臣与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为女皇男宠
697 神功元年 六月 李昭德与来俊臣同时被杀
697 神功元年 闰十月 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圣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圣历元年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
699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0 久视元年 九月 狄仁杰卒,享年七十一岁
其实只要看看上一页的年表,就不难发现狄仁杰真正位居中央要职,影响武周政局,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武则天确定了皇太子。这绝不仅仅只是谁来接班的问题。不是的。应该说,正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狄仁杰使自己和武则天都成为了政治家。
那么,他又是怎样做到的?
似乎也并无高明之处,只不过一有机会就说: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天底下有侄儿给姑姑立庙的吗?等等。这些话不过重弹李昭德的老调,并无新意。问题是李昭德没有真正成功,反倒落得身首异处。狄仁杰却不但完成了李昭德未竟之事业,还被尊为国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时也,势也,运也,法也。
李昭德建言时,武则天称帝刚刚一年。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何况新皇帝?这个时候,跟她讨论谁来接班,只能让她反感。王庆之被杀,这是原因之一。好在李昭德只是反对立武承嗣,并没提出要立谁,否则当时就性命不保。
狄仁杰重返神都时,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女皇已经七十三岁,称帝也已经七年,应该安排后事。其次,对李旦的诬陷失败,证明李唐皇室威望犹存。相反,武承嗣的飞扬跋扈和武懿宗的滥杀无辜,都让武氏家族人心尽失。甚至就连突厥也来凑热闹,扬言只认李唐不认武周。[18]
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小看,那就是张氏兄弟。
张氏兄弟成为男宠与狄仁杰再次拜相是在同一年,月份要早一些,底气却明显不足,因此曾经向吉顼和狄仁杰讨教长久之计。两位宰相的意见一致,那就是建议他们利用亲近女皇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建储大业。吉顼明确指出,以色事人不能久,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才是正当。[19]
兄弟俩倒也乖巧,一点就通,温柔地吹起枕边风。
女皇当然猜得出是谁在背后出谋划策,干脆将吉顼召来询问。吉顼给出的建议,是在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当中任选一人。他说:两位皇子都是陛下亲生,先帝所托,也都是天下臣民人心所向。至于选谁,全由陛下圣裁。[20]
武则天点了点头。
因此后来有人认为,李唐复辟,吉顼是首谋。[21]
就算是吧,就算。
不过吉顼的结局,也只比李昭德稍好一点:从宰相贬为县尉。直接原因是他在朝堂上盛气凌人地欺负武懿宗,根本原因却恐怕是武则天看穿了他的政客面目。当年,为了讨好武承嗣,你不是连妹妹都送上门了吗?不是跟武懿宗和来俊臣联手制造了三十六家灭族的大冤案吗?现在拥护李唐的呼声高涨,你就这副嘴脸?告诉你,朕还没死!
吉顼只好客死他乡。[22]
狄仁杰却在重入朝堂之后不久,很快就与武则天进入了蜜月期。这恐怕首先得益于武则天政治上的开明,狄仁杰政治上的聪明。武则天深知,夺权无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后事,却只能靠刚正贤良之臣。同样,狄仁杰也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