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初唐第一猛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三章 顺势利导
车队一路向南行驶,一路之上大雨滂沱,泥泞的道路使得每日行进变得异常的缓慢。从长安行驶到襄阳居然足足的走了二十余日。
建立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边上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以及经济重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庞德公以及唐朝诗人孟浩然、张继都出自这里,可以说得上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自出长安城以后,一直到襄阳的这二十余日的时间里,只有三天没有下雨,却也是阴着天,使得天气显得有些湿冷。体质本身就比较弱的李明达,更是早早的便穿上了厚重的衣服。害怕她着凉,李恪还特意在车内燃起了火盆用以取暖,这也使得李恪和李治两个人过不了多一会儿就要跑到车外去凉快一会儿,然后再回来陪她聊天解闷。
连日的阴雨,也使得汉水的水面暴涨,一些原本露出江面的礁石如今都已经被淹没在水面之下,由于害怕触礁,平日里在江面上讨生活的船家们,这时候都选择了在家休息。
襄阳再往南行,河道纵横、水渠遍布,原本乘坐马车就不如乘船便利,如今连日的阴雨使得路面更加的泥泞不堪,根本就不适合驱车前行。江面之上的船家害怕触礁也不肯开船,使得一时之间离开一行人只能停留于襄阳城内,等待天气转好以后再往南行。
襄阳刺史李维乃是李恪本家,同为太原李氏宗族远亲,按照族谱已经年届四旬的李维,还应该称李恪为叔父才对。李维的父亲,在李恪的爷爷李渊起兵之初,就已经跟随在左右。大唐建立之后,论功行赏被封为县公。李维作为三子,并没有资格继承爵位,但是自幼苦读的他凭借个人的能力,为官十几年间便成为了襄阳刺史。此人为人清正廉明,在任的这几年中获得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按理说,李恪三人作为当朝的亲王和公主,又是李维未出五服的同宗长辈,李维应当借着他们在此逗留的机会,多来走动并且出好关系才对。但是李维只是在为他们安顿好住所之后,每日例行的前来请安,除此之外连一句话都不多说,更没有去意奉承之意。
李恪等人一路所经过的州县,当地官员无不借机大献殷勤,除了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以外,变着法的送上好东西。到了这里之后,李维除了送来一些不值钱的当地土特产之外,只有在迎接他们到来之时摆过酒宴,而且也只能算是还说得过去,除此之外便再无任何的表示。为此已经习惯了下面的人曲意奉承的李治,觉得这个本族的李维实在是不会做人,在与李恪闲聊的时候,难免会流露出些许的不满。
一开始,李恪认为这不过是小孩子说的气话,毕竟攀比之心人皆有之,李治不过是个孩子,之前受到下面的官员追捧,到了这里感觉到受了冷落,发两句牢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李治第三次提及此事的时候,李恪终于感觉出不对,认为有必要而且是非常的有必要给他上一课了,不然的话对他将来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李恪当李治再次提及此事之时,给他算了一笔账。“这个李维目前是正四品上官职,按规定每个月有三十担禄米、另有八顷地再加上一些个乱七八糟的进项,平均下来每个月也不过只有纹银十两左右的收入,就算是一分不花的全部攒起来,五年的任期加到一起也不过只有六百两。试问一下,这六百两加到一起,换做礼物的话,李治你是否会觉得满意?”
李治想了想以后摇了摇头,区区六百两纹银,实在是想不出来够干什么用的。
看到李治摇头,李恪继续说道:“一个四品的中州刺史,他的年收入也不过一百余两,那么下州的刺史,乃至七品的知县呢?收入自然会更加的少。那么这一路上所经过的州县,他们动辄就是上千两纹银的礼物送上,他们的这些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贪墨而来的。很显然他们不会把贪墨来的所有钱,都花在我们的身上。他们这么做的目... -->>
第十三章 顺势利导
车队一路向南行驶,一路之上大雨滂沱,泥泞的道路使得每日行进变得异常的缓慢。从长安行驶到襄阳居然足足的走了二十余日。
建立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边上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以及经济重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庞德公以及唐朝诗人孟浩然、张继都出自这里,可以说得上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自出长安城以后,一直到襄阳的这二十余日的时间里,只有三天没有下雨,却也是阴着天,使得天气显得有些湿冷。体质本身就比较弱的李明达,更是早早的便穿上了厚重的衣服。害怕她着凉,李恪还特意在车内燃起了火盆用以取暖,这也使得李恪和李治两个人过不了多一会儿就要跑到车外去凉快一会儿,然后再回来陪她聊天解闷。
连日的阴雨,也使得汉水的水面暴涨,一些原本露出江面的礁石如今都已经被淹没在水面之下,由于害怕触礁,平日里在江面上讨生活的船家们,这时候都选择了在家休息。
襄阳再往南行,河道纵横、水渠遍布,原本乘坐马车就不如乘船便利,如今连日的阴雨使得路面更加的泥泞不堪,根本就不适合驱车前行。江面之上的船家害怕触礁也不肯开船,使得一时之间离开一行人只能停留于襄阳城内,等待天气转好以后再往南行。
襄阳刺史李维乃是李恪本家,同为太原李氏宗族远亲,按照族谱已经年届四旬的李维,还应该称李恪为叔父才对。李维的父亲,在李恪的爷爷李渊起兵之初,就已经跟随在左右。大唐建立之后,论功行赏被封为县公。李维作为三子,并没有资格继承爵位,但是自幼苦读的他凭借个人的能力,为官十几年间便成为了襄阳刺史。此人为人清正廉明,在任的这几年中获得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按理说,李恪三人作为当朝的亲王和公主,又是李维未出五服的同宗长辈,李维应当借着他们在此逗留的机会,多来走动并且出好关系才对。但是李维只是在为他们安顿好住所之后,每日例行的前来请安,除此之外连一句话都不多说,更没有去意奉承之意。
李恪等人一路所经过的州县,当地官员无不借机大献殷勤,除了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以外,变着法的送上好东西。到了这里之后,李维除了送来一些不值钱的当地土特产之外,只有在迎接他们到来之时摆过酒宴,而且也只能算是还说得过去,除此之外便再无任何的表示。为此已经习惯了下面的人曲意奉承的李治,觉得这个本族的李维实在是不会做人,在与李恪闲聊的时候,难免会流露出些许的不满。
一开始,李恪认为这不过是小孩子说的气话,毕竟攀比之心人皆有之,李治不过是个孩子,之前受到下面的官员追捧,到了这里感觉到受了冷落,发两句牢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李治第三次提及此事的时候,李恪终于感觉出不对,认为有必要而且是非常的有必要给他上一课了,不然的话对他将来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李恪当李治再次提及此事之时,给他算了一笔账。“这个李维目前是正四品上官职,按规定每个月有三十担禄米、另有八顷地再加上一些个乱七八糟的进项,平均下来每个月也不过只有纹银十两左右的收入,就算是一分不花的全部攒起来,五年的任期加到一起也不过只有六百两。试问一下,这六百两加到一起,换做礼物的话,李治你是否会觉得满意?”
李治想了想以后摇了摇头,区区六百两纹银,实在是想不出来够干什么用的。
看到李治摇头,李恪继续说道:“一个四品的中州刺史,他的年收入也不过一百余两,那么下州的刺史,乃至七品的知县呢?收入自然会更加的少。那么这一路上所经过的州县,他们动辄就是上千两纹银的礼物送上,他们的这些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贪墨而来的。很显然他们不会把贪墨来的所有钱,都花在我们的身上。他们这么做的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