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白色果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用搬大理石挡板了,他想马上过山那边的火场去看看。望着已经渐黑的天色,郭三日有些犹豫。老人见状也感觉自己的要求可能有些过分。但他已决定今天必须要过去看看,原因自然现在还不能和眼前的小伙子说,可自己也不是看人家好说话就得寸进尺、倚老卖老的人,于是就说:“这样吧,小伙子,你只要答应带我去,这1000块钱你先收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需要你负责。”这一下倒让郭三日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原本只因为天色渐晚,老人又这么大年纪,进山实在不方便,没想到这老头这么坚决,人上了年纪可能对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果再执意不带老人进山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于是郭三日勉强答应了,钱他是不打算要的,但老人坚持说这是他应得的,郭三日没办法,只得收下了二百,事情才算作罢。
22天谴——甲004(6)
二人出了墓园,沿着小路向上攀爬着。郭三日一直控制着脚步,原本以为中途可能还需要休息几回,但老人的体力确实让他吃惊,紧紧地跟着他,一点要停下来的意思都没有。就这样两人一少一老,蹒跚着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起火的山谷。大火早已经被扑灭,地上还残留着当时用白灰画的警戒线,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刺鼻的化学味道,应该是消防喷剂一类的物质。山谷中已经空无一人,远处不时传来几声机械震动和人的话语,可能还在做一些收尾工作。望着幽深的谷底,郭三日不由得在内心升起阵阵恐惧,这个山谷不算大,也就半个足球场的样子,但深不见底,而且四壁陡峭,说是山谷,不如说是更像一个巨大的“深坑”。大火是在峭壁中间燃起的,看火势当时应该是向上蔓延,波及了“深坑”周围的树木,想象当时这地方如一个火炬般向外喷着火蛇,燃烧着周围的一切,场面应该是很惊险的。这场大火能这么及时地被扑灭,和那场大雨应该有很大关系。当时他们不在现场,以为大面积火场已经控制,只剩一股浓烟,应该很快就会扑灭了。现在看来那股浓烟应该就是这山谷中冒出的,看这地势和山谷深度,如果没有那场大雨,再烧上几天或个把儿月都是有可能的,郭三日不由在心中对那场大雨倍感亲切。
就在他还在这心生感慨时,那老人已爬到“深坑”的边缘,扶着一块石头探身向下张望。这把郭三日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上前扶住了老人,让他要多加小心,如果这一旦跌下去,人都找不到。
山谷上半部已经被大火烧得漆黑一片,连棵草都不剩,原本就陡峭的山崖,现在更是如铲过一样平滑,估计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还能沿着它上下走动。而山谷的下半段,损毁却不那么严重,植被依然茂盛,郁郁葱葱,一眼看不到底,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掉下去,别说是找了,能下去的可能性都不大。那光秃秃的峭壁上,还撑出一棵大部分已经碳化了的古树,上面挂了一条通体漆黑的带状不明物体,郭三日他们现在这个距离看上一眼都有些汗毛倒树,想是不会有人愿意爬到跟前去仔细观察的。
看着郭三日那幅惊恐的表情,老人却满脸笑意。郭三日怔了怔有些奇怪,这老头是吓傻了,还是自己的表情刚才真的有那么夸张。一想自己一个大小伙子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笑话,真是不怎么长脸啊,有些恼怒地直起身就要带老人回去。老人脸上笑意仍没退去,伸手在怀里取出了一样东西,一个拳头大小的荷包,扬手扔了出去。这一切发生的太过突然,郭三日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荷包已划出一道弧线向下坠去。就在这时,突然间一阵狂风从谷底向上刮起,将荷包吹开了一道隙缝,一颗鸭蛋大小,泛着蓝光的宝石,从中滑落出来向谷底坠去,荷包却随风飘落在了郭三日的脚下。
23天谴——甲004(7)
短短几十秒发生的这一切,让郭三日有些不知所措愣在了原地。过了好一会儿才捡起荷包向老人走去。这时的老人像是刚刚参加完一场比赛或是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瘫软在岩石上,和刚刚那个健步如飞,全身上下充满能量的老头判若两人。郭三日走到了他的身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您老,大老远的跑过来,不会就为了撇一个十几块钱的玻璃球啊!”老人看了看他含着笑,略显疲惫的说了句:“不是,是真的宝石。”虽然早有准备,但听到答案后郭三日还是不由得吃了一惊。如果是真的宝石,他即使再不懂,但就只从刚刚放出的光泽和大小来看,也是让多少富豪倾家荡产都不可求的稀世珍宝了,竟被这老人毫不犹豫地扔到了悬崖下,莫非这老头的脑子有什么问题?但郭三日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如果非要说两个人中有一个脑子不够清楚的话,他想那个人一定是他自己。得体的穿着、坚毅的眼神、睿智的脸庞,没有一点能让一个正常人对这老者产生一丝不敬,但事情却非常的不合理,一个让人尊敬的老人就这样将一个“传家之宝”扔了下去,如果不是自己产生幻觉,这一切又该如何理解呢!老人好像看出了郭三日的困惑,冲他点了点头,让他坐到了自己身旁,随着一声叹息,老人缓缓开了口:“小伙子,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如果你想听我可以给你讲,也算是对‘它’的一个埋葬……”
那还是在解放前,老人的祖父是清朝地方的一名冶官。说是官实则与一般百姓区别不大,没有轿子没有公馆,与当地的冶户一起进山采矿,事无巨细地都要过问,官虽不大,管的事情倒也不少。而他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深坑”,原本是当地最大的一处矿场。周围有几个村子的村民常年在此以采矿为生。
有一天一个村民在采矿时,遇见一片新的夹层与之前的开采矿层结构很不一样,石质坚硬,色泽发青,于是上报了老人的祖父。在了解了情况后,有一个世代以采矿为生的冶户,认为这里面一定是有什么宝贝,于是请命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和几十个村民主动下矿挖寻。他们这原本是一个露天矿,沿着地表一层一层开采并不危险,但若为了寻宝,就要在崖壁上顺着新石层向里开采,这相当于在悬崖壁上又挖了一个洞。山体复杂,没人能确定这样挖下去会不会出事,可面对陆续开采出的蓝色宝石,大家一时也就顾不上这些事。宝石的成色和数量让人们大为吃惊,而且易于开采,就好像有人事先埋好了,等着他们挖一样,原本坚硬的山体却变得异常松软。就这样开采了大半年,一直陆续不断出土的宝石却突然消失了。土质没有变化,还是那泛青的石层,但就是怎么挖都挖不出宝石。这时洞体已经长达数百米,大家不甘心又向前挖了几十米,但还是一样,全是杂石,原来大块儿大块儿出现的蓝色宝石,连一星半点都没见到,别人都要放弃了,那冶户和他的三个儿子却仍要坚持继续向前开采,劝又劝不住他们,就由他们去了。就这样他们四个人又挖了二三天,事情终于有了变化,一块完整的青色岩石堵在了前面,色泽比以前那些杂石略深,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中间欠着一块半米左右的宝石原石,这是他们将近一年来从未见过的,这么大的原石破开了得是一块多大的宝石呢!以往他们发现的原石只有拳头大小,最大的也没有超过碗口的,加工成宝石后选出上品送给官府的也只有铜钱大小,而眼前这个如果按正常计算加工成宝石后的体积,完全是他们以前开采出宝石们的爷爷了。开山之人多半有些迷信,突然面对这么大块宝石,一时间大家竟都没了主意。如果说这是上天给予这个山的最后一块宝石,要不要把它开采回去呢,“这么大的恩泽,我们担不起的。”一些老人害怕他对山体有什么影响,不想动这块石头。但多数人又不忍心把挖出的宝石,再埋回去。最后大家商量决定,在不动巨石的情况下,破开原石把宝石挖出来,这样虽然有些损失对宝石可能也会产生破坏,但总比什么都得不到强。开石是一个技术活,冶户对自己的儿子们不放心,决定亲自来做,随着原石一点点的开裂,一块拳头大小的蓝色宝石展现出来,在老冶户一锤锤小心敲打下,伴着道微光闪过,一颗几乎完整脱落的蓝色宝石,握在老冶户的手里,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在大家兴奋得还没来得及发出声音时,地面一阵晃动,山洞顶的几颗巨石无声地掉落下来,其他人都安然无恙,只有老冶户被整个压在底下,握着宝石的那只手却留在了外面。
24天谴——甲004(8)
老冶户用生命换回的宝石,被供在了本村的祠堂里。周边其他几个村子的人虽然也对其垂涎三尺,但没有人有足够的理由将宝石从这个村子夺走。时间一长,人们慢慢的也就接受了,没有谁再认为宝石应该离开这里,仿佛自古以来,那个村子就有那么一块宝石,那块宝石,就属于那个村子一样,一切都那么自然,谁也不会再特意提起这件事,只记得有那么一个村子,有那么一个祠堂,有那么一块宝石。
村子里的人每天早上都会到祠堂里面上一炷香,之后祠堂的门就被锁上了,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事情,一天都不会再开启。
一天早上,大家如往常一样来到祠堂里上香,却发现嵌在神像上的宝石不知何时已经不翼而飞了,留下了一个比原来大一圈的深坑。原本静默的大殿顿时沸腾了,村民们无法接受一个没有宝石的神像肃立面前。在族长的带领下,全都冲出了的大殿,向四周山林中寻找。最后在一个山涧下找到了偷宝石的人,是本村的一个村民,姓吴叫吴驰,当天他负责守夜,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一向很老实,大家很难想像他能干出这种事,找到时已经死了,可能是半夜走夜路时不慎跌落下来摔死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遭到了“天谴”,罪有应得。不管怎么说,宝石是找到了,再嵌回神像上大家都感觉不大妥当,为了一块宝石村子里已经先后死了两个人。这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中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了,如果上报了的朝廷可能还要吃官司,“私自开采”这项罪名是说扣上就能扣上的。
在中国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人是不需要多么干练,尤其是一般百姓,最重要的是听话。至于这个话,自然也不是胡说的,都是由典籍中提炼后为皇帝所用。在皇帝心中最重要的任务,那一定是“稳定”,让自己的江山传承万代。所以不管一个州,一个郡还是一个县,一个村,只要是你出了乱子,就要治罪的,砍头都不为过。到时你拿出什么“开采文书”,说什么你世代为冶,都是按律法来做的……,全是废话了。谁让你让老佛爷费心了,穆民就是安安静静保持整个王朝无事。当然这么小的地方死两个人对清朝这么大一个帝国来说,还不如放个屁声大,但这个屁的报与不报,就决定在老人祖父这名小小的冶官身上。所以在与族长等人商量后,老人的祖父决定这块宝石先由他保管,今后如果朝廷有什么问责,将由他代为向朝廷解释。大家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毕竟宝石还在家门口也还算自家东西,再说,人家面上是说“代为保管”,并非私人占有,所以事情也就这样定了。
可如果把宝石就这样拿回家中,信息一旦传出去也太过招摇了,思量一下后老人的祖父决定先将宝石放在该村的一个寡妇那里。这位寡妇的男人在她过门没多久就在矿上出事了,与老人的祖父已有多年情份,一直待她如侧室,独门独院,放在她那里,倒也安妥。但人心复杂,世事变化,也正因此,这怪异的宝石又多吞噬了一个年轻少妇的性命。
25天谴——甲004(9)
宝石在年轻小寡妇那一搁数年。直到有一天老人祖父的儿子也就是老人的父亲,订了门婚事,大喜那天想要把宝石取回来,镇镇新建的宅院,也让几位贵客欣赏一下宝物。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去取宝石那天小寡妇像疯儿了一样的,不让任何人靠近宝石,也不让人取走。当年去的都是老人父亲身边几个得力的帮手,如果几个大男人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回去怎么有脸和老人的父亲见面,今后也没法在矿上立足了。想到这几个人渐生怒气,在推搡中将小寡妇推倒,没想到一倒之下头竟然撞在了台阶上,人就这么摔死了。几个大汉也傻了眼,但事情已经发生了,也没有办法,只好将人和宝石一起抬了回来。还在准备着办喜事,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情况。眼下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悄悄的厚葬了小寡妇,对附近的邻居说是她自己病死的,就继续为老人的父亲操办着终身大事。但经过这么一闹,每个人心中都不那么痛快,总有那一丝阴影,大家都觉得那宝石有那么一些不对劲,淡淡的蓝光似乎也透着一股凉气。在这块宝石身上短短几年已经有3个人送命,而且都是意外。这种事情虽然很难讲得清,但大家都认为这看似美丽无比的宝石,好像带给拥有它的人并不是什么好运,而是杀身之祸。更有人直接说像这种稀世珍宝,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凡人也没有那么大的气场持有它。而且当年它的出现也太过蹊跷,记得当时开采时很多老人就是不同意的,怕触动山体。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再将它带出山洞不久,洞口就塌了,将整个山洞堵死。此后却常常有上矿的冶户,听见有声响从洞中传出。时有时无时大时小,听上去沙沙作响,有些像风声,但又不太像,渐渐地很少有人在从这边去矿上了。但即使这样,事情也还没有完,原本采了十几年的矿区却突然间枯竭了,一层石料下去就是黄土,再连半点矿石都挖不出来。这种情况在矿区并不多见,一般而言一个富矿的枯竭都是渐进式的,而像这种断崖式的突然矿石就消失了,是很少见的。以前也总有人为了消解怨气,开玩笑说大地的精华被什么东西吸走了,今天看来是不是这宝石就是大地精华的凝练,那拥有这宝石的凡人必定是要遭受“天谴”的。老人的祖父告诫他父亲说:“以后将这宝贝藏于一处,没有事情不要靠近,也不要在人前拿出。”虽然这样,但关于宝石的种种说法,已经传了出去,以前人人向往的东西,现在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都没人愿意直接提起它,而是代言说起一些其他的事情时,彼此心照不宣地交流下眼神,就止于此了。
26天谴——甲004(10)
过了几年后,老人的祖父去世了,将一大家子和官位都传给了老人的父亲。但渐渐的附近的矿区接连枯竭,偌大一片地域,竟然开采不出多少矿石了。老人的父亲将家中几代人的积蓄换买了几大片土地,而周围的村民也纷纷效仿开始学着开荒种地。一个矿区慢慢地变得和一个一般乡村没有了什么区别,只是时不时的能从一些老人口中,或是几块碑石上了解到少许当年开矿的故事,其他倒看不出什么不同了。
时间推演着,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封建的帝国渐渐被瓦解了,一些更有思想更有远见的年轻人,用他们的热情和鲜血努力地改变着这个社会。一天老人家宅院被一群人砸开,老人的父亲被人推了出来,像一些县官,府台一样被安在了村头的大树下,而在家中搜出的那块宝石,变成了他有罪的铁证。一般人家怎么会有这种宝贝,这都是封建特权下,对老百姓的榨取。在大声呼吁下,他们开始对老人的父亲推推搡搡并号召村民来检举这些年遭受到的恶行。村民们麻木地站着,说实话,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但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好像在变,所以虽然很多人与老人的父亲都很相熟,但一路上并没有人上来扶他,更不敢去给他解开绳子。现在这些年轻人剪了辫子,穿的衣服也很奇怪,并把这些在衙门里当官的都推了出来,一个个审判。有时他们也叫好,但更多是麻木地看着,如今天一样,并不因与自己相识与否而有过多的反应。少数的叫好是因为那些官确实为恶太多让老百姓记恨,但这样的官往往跑得比谁都快,而能抓到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感觉自己能为大清朝做一些事情,或者是如老人父亲这样并不感觉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没打算逃的。但不管他们怎么以为的,都注定了要和这个封建帝国一起消失。老人的父亲因这个宝石的存在而被判了死刑,在喧嚣中和那些年轻人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当时的老人还小,很多事情已经忘了,唯独对那宝石和自己的父亲记忆犹新。前不久在一次国际拍卖会中,老人一眼认出了这块宝石,而它当时被认为是从国外一个贵族家中传承下来的。但奇怪的是同样也附着了大量关于它如何邪恶的传说。老人知道它并不邪恶,只是可能承载了太多凡人无法承受的东西。凭借着在收藏界的关系和别人对宝石本身的顾虑,老人顺利得到了它,并将其放入了自己的私人藏馆,直到今日。
听到老人讲完,郭三日不禁唏嘘,为了这块宝石,也为了这些与宝石有关的人和事。但这块宝石似乎并未给老人带来什么恶运啊。老人淡淡地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想让我将它带到这儿,也可能是我接触的时间还太短,或者是因为今天遇见的是你‘郭三日’,而不是别人”“遇见的是我?”郭三日对老人的话不甚明了,扶起老人一起走了下去。在他们往回走时,看到山上又上去了很多人,好像与之前消防穿的不是一样的制服,可能有更大规模的后续修建工作要做。
这一夜郭三日,睡了一个好觉,睡得很香。
结语:物有万种,区以大小、多少、轻重,何以为序;万物归天道,天道以质分,然何以辨万物之质,于天道中万物必有其域,可控之域于其质相当,谓之天道,如有违必不可持;
用搬大理石挡板了,他想马上过山那边的火场去看看。望着已经渐黑的天色,郭三日有些犹豫。老人见状也感觉自己的要求可能有些过分。但他已决定今天必须要过去看看,原因自然现在还不能和眼前的小伙子说,可自己也不是看人家好说话就得寸进尺、倚老卖老的人,于是就说:“这样吧,小伙子,你只要答应带我去,这1000块钱你先收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需要你负责。”这一下倒让郭三日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原本只因为天色渐晚,老人又这么大年纪,进山实在不方便,没想到这老头这么坚决,人上了年纪可能对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果再执意不带老人进山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于是郭三日勉强答应了,钱他是不打算要的,但老人坚持说这是他应得的,郭三日没办法,只得收下了二百,事情才算作罢。
22天谴——甲004(6)
二人出了墓园,沿着小路向上攀爬着。郭三日一直控制着脚步,原本以为中途可能还需要休息几回,但老人的体力确实让他吃惊,紧紧地跟着他,一点要停下来的意思都没有。就这样两人一少一老,蹒跚着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起火的山谷。大火早已经被扑灭,地上还残留着当时用白灰画的警戒线,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刺鼻的化学味道,应该是消防喷剂一类的物质。山谷中已经空无一人,远处不时传来几声机械震动和人的话语,可能还在做一些收尾工作。望着幽深的谷底,郭三日不由得在内心升起阵阵恐惧,这个山谷不算大,也就半个足球场的样子,但深不见底,而且四壁陡峭,说是山谷,不如说是更像一个巨大的“深坑”。大火是在峭壁中间燃起的,看火势当时应该是向上蔓延,波及了“深坑”周围的树木,想象当时这地方如一个火炬般向外喷着火蛇,燃烧着周围的一切,场面应该是很惊险的。这场大火能这么及时地被扑灭,和那场大雨应该有很大关系。当时他们不在现场,以为大面积火场已经控制,只剩一股浓烟,应该很快就会扑灭了。现在看来那股浓烟应该就是这山谷中冒出的,看这地势和山谷深度,如果没有那场大雨,再烧上几天或个把儿月都是有可能的,郭三日不由在心中对那场大雨倍感亲切。
就在他还在这心生感慨时,那老人已爬到“深坑”的边缘,扶着一块石头探身向下张望。这把郭三日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上前扶住了老人,让他要多加小心,如果这一旦跌下去,人都找不到。
山谷上半部已经被大火烧得漆黑一片,连棵草都不剩,原本就陡峭的山崖,现在更是如铲过一样平滑,估计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还能沿着它上下走动。而山谷的下半段,损毁却不那么严重,植被依然茂盛,郁郁葱葱,一眼看不到底,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掉下去,别说是找了,能下去的可能性都不大。那光秃秃的峭壁上,还撑出一棵大部分已经碳化了的古树,上面挂了一条通体漆黑的带状不明物体,郭三日他们现在这个距离看上一眼都有些汗毛倒树,想是不会有人愿意爬到跟前去仔细观察的。
看着郭三日那幅惊恐的表情,老人却满脸笑意。郭三日怔了怔有些奇怪,这老头是吓傻了,还是自己的表情刚才真的有那么夸张。一想自己一个大小伙子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笑话,真是不怎么长脸啊,有些恼怒地直起身就要带老人回去。老人脸上笑意仍没退去,伸手在怀里取出了一样东西,一个拳头大小的荷包,扬手扔了出去。这一切发生的太过突然,郭三日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荷包已划出一道弧线向下坠去。就在这时,突然间一阵狂风从谷底向上刮起,将荷包吹开了一道隙缝,一颗鸭蛋大小,泛着蓝光的宝石,从中滑落出来向谷底坠去,荷包却随风飘落在了郭三日的脚下。
23天谴——甲004(7)
短短几十秒发生的这一切,让郭三日有些不知所措愣在了原地。过了好一会儿才捡起荷包向老人走去。这时的老人像是刚刚参加完一场比赛或是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瘫软在岩石上,和刚刚那个健步如飞,全身上下充满能量的老头判若两人。郭三日走到了他的身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您老,大老远的跑过来,不会就为了撇一个十几块钱的玻璃球啊!”老人看了看他含着笑,略显疲惫的说了句:“不是,是真的宝石。”虽然早有准备,但听到答案后郭三日还是不由得吃了一惊。如果是真的宝石,他即使再不懂,但就只从刚刚放出的光泽和大小来看,也是让多少富豪倾家荡产都不可求的稀世珍宝了,竟被这老人毫不犹豫地扔到了悬崖下,莫非这老头的脑子有什么问题?但郭三日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如果非要说两个人中有一个脑子不够清楚的话,他想那个人一定是他自己。得体的穿着、坚毅的眼神、睿智的脸庞,没有一点能让一个正常人对这老者产生一丝不敬,但事情却非常的不合理,一个让人尊敬的老人就这样将一个“传家之宝”扔了下去,如果不是自己产生幻觉,这一切又该如何理解呢!老人好像看出了郭三日的困惑,冲他点了点头,让他坐到了自己身旁,随着一声叹息,老人缓缓开了口:“小伙子,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如果你想听我可以给你讲,也算是对‘它’的一个埋葬……”
那还是在解放前,老人的祖父是清朝地方的一名冶官。说是官实则与一般百姓区别不大,没有轿子没有公馆,与当地的冶户一起进山采矿,事无巨细地都要过问,官虽不大,管的事情倒也不少。而他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深坑”,原本是当地最大的一处矿场。周围有几个村子的村民常年在此以采矿为生。
有一天一个村民在采矿时,遇见一片新的夹层与之前的开采矿层结构很不一样,石质坚硬,色泽发青,于是上报了老人的祖父。在了解了情况后,有一个世代以采矿为生的冶户,认为这里面一定是有什么宝贝,于是请命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和几十个村民主动下矿挖寻。他们这原本是一个露天矿,沿着地表一层一层开采并不危险,但若为了寻宝,就要在崖壁上顺着新石层向里开采,这相当于在悬崖壁上又挖了一个洞。山体复杂,没人能确定这样挖下去会不会出事,可面对陆续开采出的蓝色宝石,大家一时也就顾不上这些事。宝石的成色和数量让人们大为吃惊,而且易于开采,就好像有人事先埋好了,等着他们挖一样,原本坚硬的山体却变得异常松软。就这样开采了大半年,一直陆续不断出土的宝石却突然消失了。土质没有变化,还是那泛青的石层,但就是怎么挖都挖不出宝石。这时洞体已经长达数百米,大家不甘心又向前挖了几十米,但还是一样,全是杂石,原来大块儿大块儿出现的蓝色宝石,连一星半点都没见到,别人都要放弃了,那冶户和他的三个儿子却仍要坚持继续向前开采,劝又劝不住他们,就由他们去了。就这样他们四个人又挖了二三天,事情终于有了变化,一块完整的青色岩石堵在了前面,色泽比以前那些杂石略深,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中间欠着一块半米左右的宝石原石,这是他们将近一年来从未见过的,这么大的原石破开了得是一块多大的宝石呢!以往他们发现的原石只有拳头大小,最大的也没有超过碗口的,加工成宝石后选出上品送给官府的也只有铜钱大小,而眼前这个如果按正常计算加工成宝石后的体积,完全是他们以前开采出宝石们的爷爷了。开山之人多半有些迷信,突然面对这么大块宝石,一时间大家竟都没了主意。如果说这是上天给予这个山的最后一块宝石,要不要把它开采回去呢,“这么大的恩泽,我们担不起的。”一些老人害怕他对山体有什么影响,不想动这块石头。但多数人又不忍心把挖出的宝石,再埋回去。最后大家商量决定,在不动巨石的情况下,破开原石把宝石挖出来,这样虽然有些损失对宝石可能也会产生破坏,但总比什么都得不到强。开石是一个技术活,冶户对自己的儿子们不放心,决定亲自来做,随着原石一点点的开裂,一块拳头大小的蓝色宝石展现出来,在老冶户一锤锤小心敲打下,伴着道微光闪过,一颗几乎完整脱落的蓝色宝石,握在老冶户的手里,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在大家兴奋得还没来得及发出声音时,地面一阵晃动,山洞顶的几颗巨石无声地掉落下来,其他人都安然无恙,只有老冶户被整个压在底下,握着宝石的那只手却留在了外面。
24天谴——甲004(8)
老冶户用生命换回的宝石,被供在了本村的祠堂里。周边其他几个村子的人虽然也对其垂涎三尺,但没有人有足够的理由将宝石从这个村子夺走。时间一长,人们慢慢的也就接受了,没有谁再认为宝石应该离开这里,仿佛自古以来,那个村子就有那么一块宝石,那块宝石,就属于那个村子一样,一切都那么自然,谁也不会再特意提起这件事,只记得有那么一个村子,有那么一个祠堂,有那么一块宝石。
村子里的人每天早上都会到祠堂里面上一炷香,之后祠堂的门就被锁上了,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事情,一天都不会再开启。
一天早上,大家如往常一样来到祠堂里上香,却发现嵌在神像上的宝石不知何时已经不翼而飞了,留下了一个比原来大一圈的深坑。原本静默的大殿顿时沸腾了,村民们无法接受一个没有宝石的神像肃立面前。在族长的带领下,全都冲出了的大殿,向四周山林中寻找。最后在一个山涧下找到了偷宝石的人,是本村的一个村民,姓吴叫吴驰,当天他负责守夜,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一向很老实,大家很难想像他能干出这种事,找到时已经死了,可能是半夜走夜路时不慎跌落下来摔死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遭到了“天谴”,罪有应得。不管怎么说,宝石是找到了,再嵌回神像上大家都感觉不大妥当,为了一块宝石村子里已经先后死了两个人。这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中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了,如果上报了的朝廷可能还要吃官司,“私自开采”这项罪名是说扣上就能扣上的。
在中国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人是不需要多么干练,尤其是一般百姓,最重要的是听话。至于这个话,自然也不是胡说的,都是由典籍中提炼后为皇帝所用。在皇帝心中最重要的任务,那一定是“稳定”,让自己的江山传承万代。所以不管一个州,一个郡还是一个县,一个村,只要是你出了乱子,就要治罪的,砍头都不为过。到时你拿出什么“开采文书”,说什么你世代为冶,都是按律法来做的……,全是废话了。谁让你让老佛爷费心了,穆民就是安安静静保持整个王朝无事。当然这么小的地方死两个人对清朝这么大一个帝国来说,还不如放个屁声大,但这个屁的报与不报,就决定在老人祖父这名小小的冶官身上。所以在与族长等人商量后,老人的祖父决定这块宝石先由他保管,今后如果朝廷有什么问责,将由他代为向朝廷解释。大家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毕竟宝石还在家门口也还算自家东西,再说,人家面上是说“代为保管”,并非私人占有,所以事情也就这样定了。
可如果把宝石就这样拿回家中,信息一旦传出去也太过招摇了,思量一下后老人的祖父决定先将宝石放在该村的一个寡妇那里。这位寡妇的男人在她过门没多久就在矿上出事了,与老人的祖父已有多年情份,一直待她如侧室,独门独院,放在她那里,倒也安妥。但人心复杂,世事变化,也正因此,这怪异的宝石又多吞噬了一个年轻少妇的性命。
25天谴——甲004(9)
宝石在年轻小寡妇那一搁数年。直到有一天老人祖父的儿子也就是老人的父亲,订了门婚事,大喜那天想要把宝石取回来,镇镇新建的宅院,也让几位贵客欣赏一下宝物。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去取宝石那天小寡妇像疯儿了一样的,不让任何人靠近宝石,也不让人取走。当年去的都是老人父亲身边几个得力的帮手,如果几个大男人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回去怎么有脸和老人的父亲见面,今后也没法在矿上立足了。想到这几个人渐生怒气,在推搡中将小寡妇推倒,没想到一倒之下头竟然撞在了台阶上,人就这么摔死了。几个大汉也傻了眼,但事情已经发生了,也没有办法,只好将人和宝石一起抬了回来。还在准备着办喜事,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情况。眼下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悄悄的厚葬了小寡妇,对附近的邻居说是她自己病死的,就继续为老人的父亲操办着终身大事。但经过这么一闹,每个人心中都不那么痛快,总有那一丝阴影,大家都觉得那宝石有那么一些不对劲,淡淡的蓝光似乎也透着一股凉气。在这块宝石身上短短几年已经有3个人送命,而且都是意外。这种事情虽然很难讲得清,但大家都认为这看似美丽无比的宝石,好像带给拥有它的人并不是什么好运,而是杀身之祸。更有人直接说像这种稀世珍宝,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凡人也没有那么大的气场持有它。而且当年它的出现也太过蹊跷,记得当时开采时很多老人就是不同意的,怕触动山体。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再将它带出山洞不久,洞口就塌了,将整个山洞堵死。此后却常常有上矿的冶户,听见有声响从洞中传出。时有时无时大时小,听上去沙沙作响,有些像风声,但又不太像,渐渐地很少有人在从这边去矿上了。但即使这样,事情也还没有完,原本采了十几年的矿区却突然间枯竭了,一层石料下去就是黄土,再连半点矿石都挖不出来。这种情况在矿区并不多见,一般而言一个富矿的枯竭都是渐进式的,而像这种断崖式的突然矿石就消失了,是很少见的。以前也总有人为了消解怨气,开玩笑说大地的精华被什么东西吸走了,今天看来是不是这宝石就是大地精华的凝练,那拥有这宝石的凡人必定是要遭受“天谴”的。老人的祖父告诫他父亲说:“以后将这宝贝藏于一处,没有事情不要靠近,也不要在人前拿出。”虽然这样,但关于宝石的种种说法,已经传了出去,以前人人向往的东西,现在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都没人愿意直接提起它,而是代言说起一些其他的事情时,彼此心照不宣地交流下眼神,就止于此了。
26天谴——甲004(10)
过了几年后,老人的祖父去世了,将一大家子和官位都传给了老人的父亲。但渐渐的附近的矿区接连枯竭,偌大一片地域,竟然开采不出多少矿石了。老人的父亲将家中几代人的积蓄换买了几大片土地,而周围的村民也纷纷效仿开始学着开荒种地。一个矿区慢慢地变得和一个一般乡村没有了什么区别,只是时不时的能从一些老人口中,或是几块碑石上了解到少许当年开矿的故事,其他倒看不出什么不同了。
时间推演着,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封建的帝国渐渐被瓦解了,一些更有思想更有远见的年轻人,用他们的热情和鲜血努力地改变着这个社会。一天老人家宅院被一群人砸开,老人的父亲被人推了出来,像一些县官,府台一样被安在了村头的大树下,而在家中搜出的那块宝石,变成了他有罪的铁证。一般人家怎么会有这种宝贝,这都是封建特权下,对老百姓的榨取。在大声呼吁下,他们开始对老人的父亲推推搡搡并号召村民来检举这些年遭受到的恶行。村民们麻木地站着,说实话,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但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好像在变,所以虽然很多人与老人的父亲都很相熟,但一路上并没有人上来扶他,更不敢去给他解开绳子。现在这些年轻人剪了辫子,穿的衣服也很奇怪,并把这些在衙门里当官的都推了出来,一个个审判。有时他们也叫好,但更多是麻木地看着,如今天一样,并不因与自己相识与否而有过多的反应。少数的叫好是因为那些官确实为恶太多让老百姓记恨,但这样的官往往跑得比谁都快,而能抓到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感觉自己能为大清朝做一些事情,或者是如老人父亲这样并不感觉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没打算逃的。但不管他们怎么以为的,都注定了要和这个封建帝国一起消失。老人的父亲因这个宝石的存在而被判了死刑,在喧嚣中和那些年轻人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当时的老人还小,很多事情已经忘了,唯独对那宝石和自己的父亲记忆犹新。前不久在一次国际拍卖会中,老人一眼认出了这块宝石,而它当时被认为是从国外一个贵族家中传承下来的。但奇怪的是同样也附着了大量关于它如何邪恶的传说。老人知道它并不邪恶,只是可能承载了太多凡人无法承受的东西。凭借着在收藏界的关系和别人对宝石本身的顾虑,老人顺利得到了它,并将其放入了自己的私人藏馆,直到今日。
听到老人讲完,郭三日不禁唏嘘,为了这块宝石,也为了这些与宝石有关的人和事。但这块宝石似乎并未给老人带来什么恶运啊。老人淡淡地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想让我将它带到这儿,也可能是我接触的时间还太短,或者是因为今天遇见的是你‘郭三日’,而不是别人”“遇见的是我?”郭三日对老人的话不甚明了,扶起老人一起走了下去。在他们往回走时,看到山上又上去了很多人,好像与之前消防穿的不是一样的制服,可能有更大规模的后续修建工作要做。
这一夜郭三日,睡了一个好觉,睡得很香。
结语:物有万种,区以大小、多少、轻重,何以为序;万物归天道,天道以质分,然何以辨万物之质,于天道中万物必有其域,可控之域于其质相当,谓之天道,如有违必不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