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重生东汉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来了?党锢之祸,表面上看起来,是宦官与党人的矛盾,天子偏袒宦官所导致的。可实际上真是如此吗?若真是这么认为,那你就太天真了。
作为大汉王朝的天子,怕的是什么?是外族入侵吗?是贫民造反吗?不是,此时四夷宾服,海内晏平,汉朝武力强盛,这些都是藓芥之疾。真正让天子感到害怕恐惧的心腹之患,不在朝廷之外,而是朝廷中的士人阶层。
为什么?因为这些士人实在是朝中官员的主体。他们最高层便是贵为三公九卿的朝廷重臣,是天子的主要副手;最底层延伸到乡间地头,是掌控乡间风俗教化的乡老里正;中间是大汉朝廷的各级官员,是大汉王朝的主要统治阶层。
第一次党锢之祸,是因为党人与宦官的矛盾而起。具体的起因,则要追溯到桓帝一朝。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汎、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这是后世官方的说法。
按说,桓帝的这一番处置也是无可厚非的。本来大赦天下就是要既往不咎,不再追究过去的问题,给予新机会重新开始的意思,是天子施恩天下的手段。这些宦官党羽纵然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也轮不到你们这些人违背天子大赦天下的诏令惩处他们啊。你们这样,分明便是不将皇权放在眼里,在政治上站队不正确,便是态度问题。能力有限可以容忍,态度不正确却是无法容忍的。
本来这事儿也就这样了,可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这可就将天子惹毛了:你们这分明是结党,想要自上而下架空天子!就算你们没这么想,可有这个能力就是一种错误。
非但如此,他们都是品德高尚之人,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当时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这分明是道德绑架啊!这些党人拿着道德的名义,胁迫朝廷上下的官员依附他们,便让天子很是不爽,如今又拿几个犯官说事儿,真当天子治不了你们?正愁没理由呢。
于是,第一次党锢之祸便开始了。
而第二次党锢之祸,则牵扯到了宦官与外戚的权力之争。
灵帝刘宏本来便不是桓帝的儿子,而大将军窦武以及窦太后让他做天子,便是想要扶持这么个小皇帝做傀儡。若任由事情如此发展,刘宏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难说的很。谁能保证,窦武和窦太后为了继续维持对朝政的掌控,而在刘宏长大之前害死他,再扶持个新的小皇帝?
因此,窦武和陈蕃之死,乃至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只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党人的一次次地死灰复燃,让天子看了则更是心中警惕,臣下越是要求解除党锢,越会增加天子的疑忌之心,又怎能心平气和地解除党锢之祸?
因此,看到郭斌的一番话,刘宏心中便不平了:分明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骑都尉,难道还要向着党人说话不成?可是,直觉使得刘宏压下心中的愤怒,他知道郭斌不是如此不知好歹之人,便耐下心来,继续看下去。
“执史刀者,党人也。”
这一句话,看得刘宏悚然而惊。贵为天子,不愁吃穿,唯一在意的便是后世之名了。吏笔如刀,哪个人来世上走一遭不想留下个好名声?何况是贵为天子的刘宏?登时,刘宏静下心来,仔细看后面的内容。
“秦始皇帝焚诗书而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众以为千古之暴~政。
故陈涉一举,百姓从焉。陆贾、郦食其、叔孙通,此皆儒生。高祖用之,则南越归附,齐王降汉,汉礼初成。留侯,本韩王室之后也,刺秦王,助高祖,而得天下。
此皆志虑纯良之臣,而与党人一脉同源也。”
陆贾、郦食其、叔孙通,说的都是秦末汉初的儒生,叔孙通曾经还是秦朝廷的博士,后来投效刘邦,在汉初刘邦登基后为其定制了一套礼仪制度。而留侯,则指的是张良。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王室的后裔,一生致力于覆灭秦朝,曾经多次谋划刺杀秦始皇,均以失败告终。
“今烽烟四起,天下大乱,诚宜解除党~禁,发檄天下,使各自招募义兵,共抗黄巾。此辈皆以气节相尚,故各奋死与之拄;虽湛宗灭族,有不顾焉。陛下诚能重用党人,则必天下响应。乡中豪绅各筑邬堡以拒敌,城内富户各尽全力以守城。使黄巾无粮可食,无兵可用,则黄巾之乱,不日可灭也。
否则,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所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臣郭斌,泣血顿首。”
读罢郭斌最后这一番话,刘宏沉思良久,心中亦不由得对郭斌愈发看重。
郭斌并非是党人,他为党人说话,要求解除党锢,也并非是为了讨好党人,这一点让刘宏尤其看重。对于郭斌提出来的动员乡中豪杰起兵对抗黄巾军,刘宏心中也是极为赞同的。他当初与何进等人的一番商议,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是如此。
而郭斌所提“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则更是戳到了刘宏的软肋。他所害怕的,是党人心生怨愤,若真的与黄巾军勾结,那么便真的是悔之无及了。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政治纲领的农名起义,无论闹多大的动静,都不是不可解决的;而一旦农民战争有了政治纲领,有了指导思想,则会对政府产生致命的威胁。
(作者注:昨夜惊闻噩耗,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八十九岁。鄙人顽劣,在我的印象中,余光中便大略等于《乡愁》了。然而,这却绝不是抵消在下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与哀悼之情的理由。
致敬余老爷子,愿一路走好。)
来了?党锢之祸,表面上看起来,是宦官与党人的矛盾,天子偏袒宦官所导致的。可实际上真是如此吗?若真是这么认为,那你就太天真了。
作为大汉王朝的天子,怕的是什么?是外族入侵吗?是贫民造反吗?不是,此时四夷宾服,海内晏平,汉朝武力强盛,这些都是藓芥之疾。真正让天子感到害怕恐惧的心腹之患,不在朝廷之外,而是朝廷中的士人阶层。
为什么?因为这些士人实在是朝中官员的主体。他们最高层便是贵为三公九卿的朝廷重臣,是天子的主要副手;最底层延伸到乡间地头,是掌控乡间风俗教化的乡老里正;中间是大汉朝廷的各级官员,是大汉王朝的主要统治阶层。
第一次党锢之祸,是因为党人与宦官的矛盾而起。具体的起因,则要追溯到桓帝一朝。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汎、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这是后世官方的说法。
按说,桓帝的这一番处置也是无可厚非的。本来大赦天下就是要既往不咎,不再追究过去的问题,给予新机会重新开始的意思,是天子施恩天下的手段。这些宦官党羽纵然是钻了法律的空子,也轮不到你们这些人违背天子大赦天下的诏令惩处他们啊。你们这样,分明便是不将皇权放在眼里,在政治上站队不正确,便是态度问题。能力有限可以容忍,态度不正确却是无法容忍的。
本来这事儿也就这样了,可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这可就将天子惹毛了:你们这分明是结党,想要自上而下架空天子!就算你们没这么想,可有这个能力就是一种错误。
非但如此,他们都是品德高尚之人,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当时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这分明是道德绑架啊!这些党人拿着道德的名义,胁迫朝廷上下的官员依附他们,便让天子很是不爽,如今又拿几个犯官说事儿,真当天子治不了你们?正愁没理由呢。
于是,第一次党锢之祸便开始了。
而第二次党锢之祸,则牵扯到了宦官与外戚的权力之争。
灵帝刘宏本来便不是桓帝的儿子,而大将军窦武以及窦太后让他做天子,便是想要扶持这么个小皇帝做傀儡。若任由事情如此发展,刘宏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难说的很。谁能保证,窦武和窦太后为了继续维持对朝政的掌控,而在刘宏长大之前害死他,再扶持个新的小皇帝?
因此,窦武和陈蕃之死,乃至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只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党人的一次次地死灰复燃,让天子看了则更是心中警惕,臣下越是要求解除党锢,越会增加天子的疑忌之心,又怎能心平气和地解除党锢之祸?
因此,看到郭斌的一番话,刘宏心中便不平了:分明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骑都尉,难道还要向着党人说话不成?可是,直觉使得刘宏压下心中的愤怒,他知道郭斌不是如此不知好歹之人,便耐下心来,继续看下去。
“执史刀者,党人也。”
这一句话,看得刘宏悚然而惊。贵为天子,不愁吃穿,唯一在意的便是后世之名了。吏笔如刀,哪个人来世上走一遭不想留下个好名声?何况是贵为天子的刘宏?登时,刘宏静下心来,仔细看后面的内容。
“秦始皇帝焚诗书而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众以为千古之暴~政。
故陈涉一举,百姓从焉。陆贾、郦食其、叔孙通,此皆儒生。高祖用之,则南越归附,齐王降汉,汉礼初成。留侯,本韩王室之后也,刺秦王,助高祖,而得天下。
此皆志虑纯良之臣,而与党人一脉同源也。”
陆贾、郦食其、叔孙通,说的都是秦末汉初的儒生,叔孙通曾经还是秦朝廷的博士,后来投效刘邦,在汉初刘邦登基后为其定制了一套礼仪制度。而留侯,则指的是张良。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王室的后裔,一生致力于覆灭秦朝,曾经多次谋划刺杀秦始皇,均以失败告终。
“今烽烟四起,天下大乱,诚宜解除党~禁,发檄天下,使各自招募义兵,共抗黄巾。此辈皆以气节相尚,故各奋死与之拄;虽湛宗灭族,有不顾焉。陛下诚能重用党人,则必天下响应。乡中豪绅各筑邬堡以拒敌,城内富户各尽全力以守城。使黄巾无粮可食,无兵可用,则黄巾之乱,不日可灭也。
否则,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所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臣郭斌,泣血顿首。”
读罢郭斌最后这一番话,刘宏沉思良久,心中亦不由得对郭斌愈发看重。
郭斌并非是党人,他为党人说话,要求解除党锢,也并非是为了讨好党人,这一点让刘宏尤其看重。对于郭斌提出来的动员乡中豪杰起兵对抗黄巾军,刘宏心中也是极为赞同的。他当初与何进等人的一番商议,所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是如此。
而郭斌所提“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则更是戳到了刘宏的软肋。他所害怕的,是党人心生怨愤,若真的与黄巾军勾结,那么便真的是悔之无及了。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政治纲领的农名起义,无论闹多大的动静,都不是不可解决的;而一旦农民战争有了政治纲领,有了指导思想,则会对政府产生致命的威胁。
(作者注:昨夜惊闻噩耗,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八十九岁。鄙人顽劣,在我的印象中,余光中便大略等于《乡愁》了。然而,这却绝不是抵消在下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与哀悼之情的理由。
致敬余老爷子,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