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新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教育,被人诟病的地方自然不少,但毫无疑问,它还是要比古代的这种私塾相授的教育方法先进得多,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不同的目标,而非象儒家统治时期的教育那样,所有的目标都只是为了中举——做官。
然而时代条件所限,刘常满还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要在汉朝完美复制现代教育,不过刘常满有自己的想法。
穿越之后已经八年了,基于多了两千年的知识积累,刘常满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高度,很可能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要高。因此刘常满准备采取一种温和的方法来改变汉朝。
刘常满心里明白,从根本上讲,自己便宜阿爹刘邦经过七年努力,从平民升格为天子,这自古以来未曾有过。汉朝会亡的,每个朝代都会灭亡,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汉朝亡后呢?
下一个朝代的皇帝,恐怕也会从一个下级官僚甚至是平民升格为天子。做皇帝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而一个从平民升格为天子的人,需要极长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做皇帝,或者说,因为皇帝只有一个,而且还是绝对的“你只有在工作中才学习工作”的事情,所以每一任皇帝都必须学着做皇帝。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你从哪儿学呢?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皇帝都可以从父祖辈的言传身教里学到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从以前的皇帝身上学习。
美国实行的法律制度,前任法官的判决,可以做为后任法官判决的依据,对于中国的皇帝来说,这也是有那么一点点象的。
所以阿爹和自己的行事方法,治国方针,很可能,不,是一定会对后代的皇帝造成巨大影响,哪怕改朝换代了也是一样。一想到自己会影响中国几千年,刘常满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确实有点沉甸甸的。
身为汉皇太子,刘常满当然只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方法虽然见效极快,但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巨大破坏。“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真理,不到生死存亡关头,绝不可随便翻动治国方针,在改变风俗习惯上也是一样。
从远的来说,虽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种急进的改革时代,但后来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极坏影响,对文化和人性的破坏之力,并非象官方宣传那样,令中国经济倒退多少年那么简单。而从近的来说,秦朝所以覆灭,与秦始皇帝急功近利,想快速的在全国进行改革,把原来秦国的制度转嫁给关中诸国不无关系。
因此,刘常满对于自己的动作,一向小心翼翼,具体到兴学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
刘常满并没有准备广造学堂,让所有适龄儿童全都入学的打算;更没有打算禁绝私人传授,全部改成公立学堂的意思。现在的条件下,这两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物质丰富几百上千倍的新中国,尚且不能达到如此效果,刘常满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刘常满的办法,是类似后世官府最为常用的方法。
而兴学首先要做的,是笼络人才,为我所用。没有人才,也就没了教师,那兴学就是扯淡。建国之初,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各类实用技术人才,这也是我国建国后为什么理工科为主,工程师治国数十年的原因。
在汉初,这些实用技术人才,如农家、秦墨、兵家、公输门,还有各种各样有技术的工匠,在官方的地位其实都很低,但刘常满决定给他们一个名份。
首先,汉太子刘常满下诏,令天下诸子百家尽可传授学徒——管他是公学私学呢,只要能多培养出来人才,肉烂在锅里不是?管他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耗子的,当然全都是好猫。
接着,汉太子又颁下诏令,指定槐里城——也就是原来的废丘城了,为学都,并号令诸子百家,只要愿意接受朝廷号令的,尽可以给个名份,公开在学都开堂授徒。
说到做到,汉六年八月初,槐里城就建起了儒家的明堂,农家的学圃,兵家的演武场,阴阳家的传经台,道家的白虎院,并且诸家宗主全都被授以“博士”称号,可随时入朝参见皇帝太子。诸家又各有三名门徒,被授予荣誉称号。
接着,槐里城又建成供奉院,号为上院,凡是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重要人才,一律被授为“供奉”衔,秩比二千石。
同时,又设立尚材院、尚文院、尚武院三院,号为下院,各行各业,只要能显示自己的特殊能力,获得认可者,都可进入三院,成为国家承认的“有特殊才能者”,虽然不发俸禄,却颁发给执照和三院院士荣誉称号,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刘常满承认自己不算是什么具有创造性的人,不过这供奉院仿照的乃是后世的科学院、工程院的设置,而尚材、尚文、尚武三院,则是仿照战国时豢养门客的办法,算不上什么新方法。
然而此举却在整个大汉帝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宗派都有自己的传播渠道,汉太子的诏令,很快的传遍了全国,一时间,不光是关中的人才,就连各诸候国的人才,也都纷纷奔赴槐里城。
很多人前来关中,并不是奔着入上下院而来的,毕竟谁都能想明白,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成为院士。但入不了上下院不要紧,关键是到了槐里,就能见到许多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妙手,自己的技艺不定就获得了什么提升。就算提升不了吧,去上下院测试的地方长点见识总还是可以的吧?
汉六年八月十五,正是中秋月圆之时,汉皇帝刘邦正抱着如意,和戚夫人一起在南宫赏月,说起此事来,刘邦笑着对戚夫人说道:“阿越,看起来日后治国,盈儿说不定比他老子还厉害呢!”
与此同时,燕王卢绾正在向刘邦缮表:
“臣燕王卢绾敬呈大汉皇帝陛下亲启:太子前日诏令一下,我燕国诸子、能工巧匠纷纷沿北边道前往关中。燕地边穷,作养人才不易,倘若全都流入关中,则我燕国危矣!尚乞皇帝诏谕太子,待关中事毕,遣返我燕国工匠,卢绾其感激不尽!”
韩王信、赵王敖也都上表皇帝,说法和燕王卢绾大同小异。
而楚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则直接上表汉太子,说是虽然修筑长安城重要,但各诸候国也是百废待兴,如今大匠多半流失,恐怕不利诸候国建设,敬请太子遣返工匠。
“萧丞相,你觉得应该如何?”已经修好的长乐宫里,刘常满看着一堆从刘邦处转来的、直接送呈自己的表文,笑着问萧何道。
“强干弱枝,天下定理,太子不必管他们,凡是前来关中的工匠,太子只管招募,随其自愿便是,谅诸候也无话可说!”萧何也笑道。
当初刘常满想建学宫时,萧何还有些不同意,但如今看来,这效果好得出乎意料,所以萧何大力支持刘常满将这些工匠以各种名目留下。这可都是各诸候国的重要人才,少了这些人才,各诸候国内的建设就要慢上许多。
“萧丞相此话倒也有理,不过诸候也都是我大汉治下子民,似乎不必做得太过了。这样吧,给各派宗师、诸院院士说一下,让他们降低门槛,把诸候之人多多招入门下,然后以宗派的名义,派人在各诸候国设立分部!”刘常满微微一笑道。
“太子此计大佳!”萧何笑道,自去执行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教育,被人诟病的地方自然不少,但毫无疑问,它还是要比古代的这种私塾相授的教育方法先进得多,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不同的目标,而非象儒家统治时期的教育那样,所有的目标都只是为了中举——做官。
然而时代条件所限,刘常满还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要在汉朝完美复制现代教育,不过刘常满有自己的想法。
穿越之后已经八年了,基于多了两千年的知识积累,刘常满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高度,很可能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要高。因此刘常满准备采取一种温和的方法来改变汉朝。
刘常满心里明白,从根本上讲,自己便宜阿爹刘邦经过七年努力,从平民升格为天子,这自古以来未曾有过。汉朝会亡的,每个朝代都会灭亡,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汉朝亡后呢?
下一个朝代的皇帝,恐怕也会从一个下级官僚甚至是平民升格为天子。做皇帝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而一个从平民升格为天子的人,需要极长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做皇帝,或者说,因为皇帝只有一个,而且还是绝对的“你只有在工作中才学习工作”的事情,所以每一任皇帝都必须学着做皇帝。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你从哪儿学呢?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皇帝都可以从父祖辈的言传身教里学到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从以前的皇帝身上学习。
美国实行的法律制度,前任法官的判决,可以做为后任法官判决的依据,对于中国的皇帝来说,这也是有那么一点点象的。
所以阿爹和自己的行事方法,治国方针,很可能,不,是一定会对后代的皇帝造成巨大影响,哪怕改朝换代了也是一样。一想到自己会影响中国几千年,刘常满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确实有点沉甸甸的。
身为汉皇太子,刘常满当然只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方法虽然见效极快,但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巨大破坏。“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真理,不到生死存亡关头,绝不可随便翻动治国方针,在改变风俗习惯上也是一样。
从远的来说,虽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种急进的改革时代,但后来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极坏影响,对文化和人性的破坏之力,并非象官方宣传那样,令中国经济倒退多少年那么简单。而从近的来说,秦朝所以覆灭,与秦始皇帝急功近利,想快速的在全国进行改革,把原来秦国的制度转嫁给关中诸国不无关系。
因此,刘常满对于自己的动作,一向小心翼翼,具体到兴学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
刘常满并没有准备广造学堂,让所有适龄儿童全都入学的打算;更没有打算禁绝私人传授,全部改成公立学堂的意思。现在的条件下,这两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物质丰富几百上千倍的新中国,尚且不能达到如此效果,刘常满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刘常满的办法,是类似后世官府最为常用的方法。
而兴学首先要做的,是笼络人才,为我所用。没有人才,也就没了教师,那兴学就是扯淡。建国之初,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各类实用技术人才,这也是我国建国后为什么理工科为主,工程师治国数十年的原因。
在汉初,这些实用技术人才,如农家、秦墨、兵家、公输门,还有各种各样有技术的工匠,在官方的地位其实都很低,但刘常满决定给他们一个名份。
首先,汉太子刘常满下诏,令天下诸子百家尽可传授学徒——管他是公学私学呢,只要能多培养出来人才,肉烂在锅里不是?管他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耗子的,当然全都是好猫。
接着,汉太子又颁下诏令,指定槐里城——也就是原来的废丘城了,为学都,并号令诸子百家,只要愿意接受朝廷号令的,尽可以给个名份,公开在学都开堂授徒。
说到做到,汉六年八月初,槐里城就建起了儒家的明堂,农家的学圃,兵家的演武场,阴阳家的传经台,道家的白虎院,并且诸家宗主全都被授以“博士”称号,可随时入朝参见皇帝太子。诸家又各有三名门徒,被授予荣誉称号。
接着,槐里城又建成供奉院,号为上院,凡是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重要人才,一律被授为“供奉”衔,秩比二千石。
同时,又设立尚材院、尚文院、尚武院三院,号为下院,各行各业,只要能显示自己的特殊能力,获得认可者,都可进入三院,成为国家承认的“有特殊才能者”,虽然不发俸禄,却颁发给执照和三院院士荣誉称号,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刘常满承认自己不算是什么具有创造性的人,不过这供奉院仿照的乃是后世的科学院、工程院的设置,而尚材、尚文、尚武三院,则是仿照战国时豢养门客的办法,算不上什么新方法。
然而此举却在整个大汉帝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宗派都有自己的传播渠道,汉太子的诏令,很快的传遍了全国,一时间,不光是关中的人才,就连各诸候国的人才,也都纷纷奔赴槐里城。
很多人前来关中,并不是奔着入上下院而来的,毕竟谁都能想明白,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成为院士。但入不了上下院不要紧,关键是到了槐里,就能见到许多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妙手,自己的技艺不定就获得了什么提升。就算提升不了吧,去上下院测试的地方长点见识总还是可以的吧?
汉六年八月十五,正是中秋月圆之时,汉皇帝刘邦正抱着如意,和戚夫人一起在南宫赏月,说起此事来,刘邦笑着对戚夫人说道:“阿越,看起来日后治国,盈儿说不定比他老子还厉害呢!”
与此同时,燕王卢绾正在向刘邦缮表:
“臣燕王卢绾敬呈大汉皇帝陛下亲启:太子前日诏令一下,我燕国诸子、能工巧匠纷纷沿北边道前往关中。燕地边穷,作养人才不易,倘若全都流入关中,则我燕国危矣!尚乞皇帝诏谕太子,待关中事毕,遣返我燕国工匠,卢绾其感激不尽!”
韩王信、赵王敖也都上表皇帝,说法和燕王卢绾大同小异。
而楚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则直接上表汉太子,说是虽然修筑长安城重要,但各诸候国也是百废待兴,如今大匠多半流失,恐怕不利诸候国建设,敬请太子遣返工匠。
“萧丞相,你觉得应该如何?”已经修好的长乐宫里,刘常满看着一堆从刘邦处转来的、直接送呈自己的表文,笑着问萧何道。
“强干弱枝,天下定理,太子不必管他们,凡是前来关中的工匠,太子只管招募,随其自愿便是,谅诸候也无话可说!”萧何也笑道。
当初刘常满想建学宫时,萧何还有些不同意,但如今看来,这效果好得出乎意料,所以萧何大力支持刘常满将这些工匠以各种名目留下。这可都是各诸候国的重要人才,少了这些人才,各诸候国内的建设就要慢上许多。
“萧丞相此话倒也有理,不过诸候也都是我大汉治下子民,似乎不必做得太过了。这样吧,给各派宗师、诸院院士说一下,让他们降低门槛,把诸候之人多多招入门下,然后以宗派的名义,派人在各诸候国设立分部!”刘常满微微一笑道。
“太子此计大佳!”萧何笑道,自去执行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