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开局造了李二的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告密一旦形成制度,危害的绝不仅仅是被告之人,实际上整个朝廷的道德都在沦丧,已经变成了浑浊的染缸,只要身处这染缸之内,没人能独善其身。

    在这个权欲纵横的皇家,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又真的能做到无欲无求?

    压抑的火山迟早要喷薄。

    首先是形势的剧变。

    时至天命二十二年七月,骨笃禄再犯朔州,这次他骤然发动了近十万大军,军师元珍也相。

    李恪闻讯后也立刻调集十几万部队,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尽锐出战直应敌锋。

    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战,两军交锋于朔州境内的黄花堆,直杀得尸横满地血流成河,遍野黄花都染成了红色。

    由于黑齿常齿浴血奋战,加之唐军人数占优,突厥军全线崩溃,被唐军追杀四十余里,骨笃禄损兵折将难计其数,仓皇逃往碛北。

    此役彻底扭转了攻守局面,也让李恪的威望达到了一个巅峰。

    他既不像武后那样阴谋算计,也不像李佑那样残暴。

    一时间整个河北人心尽入了李恪。

    李恪也不再听神都的命令。

    更是借黄花堆之胜,自号唐王。

    这是在效仿这是在效仿司马睿故事,司马睿就是先称的晋王。

    司马睿称晋王时,愍帝司马邺虽然被俘,但依然活着,直接称帝礼法上说不过去。

    司马睿称了晋王之后,就相当于将自己过继给了皇室正朔,成为了司马昭、司马炎的直系子孙,宗庙祭祀时不再祭祀琅琊王的先祖,跟刘备称汉中王异曲同工,因为刘邦当初也当过汉中王。

    司马睿称晋王后,法理上就不再是琅琊王,因此他立长子为晋王太子,又另立了次子为琅琊王。

    司马睿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宣告,我要当皇帝了,跟愍帝当初自立为太子一样,但却高明了很多,也显得不那么锋芒毕露。

    而李恪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然而遗憾的是,称帝计划没能到最后。

    黄花堆大捷后,李恪军内部出现分歧,副总管之一的右监门中郎将爨宝璧主张继续追击,一举荡平东突厥。

    黑齿常之却认为骨笃禄尚有一定实力,此时当休养兵马,以待可乘之机。不料爨宝璧建功心切,竟然不顾主帅阻止,私自率领麾下一万三千兵马,出塞两千余里征讨突厥。

    单单如此倒也罢了,若能奇袭几个部落,取得一些战果也可将功折罪。

    可爨宝璧错误估计了形势,他以为此役之后骨笃禄已人心离散,故而兵临敌境之际竟致书告知敌人,想要恫吓诸部归降,结果弄巧成拙,引来敌人大举围攻,最终全军覆没,单人独骑逃回关内。

    因为一场荒唐的追击,唐军先胜后败,李恪闻报大怒,将爨宝璧斩首以明军法。

    又下令将骨笃禄改名“不卒禄”以泄心头之恨,不过李恪对东突厥的报复也仅此而已了。

    首先黄花堆之战骨笃禄元气大伤,东北的契丹、靺鞨也在背后折腾起来,东突厥陷入内忧外患,对中原不再构成威胁。

    更为要紧的是,此时西域出了大乱子,李恪也无暇顾及东突厥。

    吐蕃敏锐迅速出击,再临西域之地。

    侵占了焉耆以西的所有城邑,西突厥左厢五部本就一盘散沙,大难临头之际,有的奔走逃亡,有的战败投降,更有甚者反戈一击卖主投敌,阿史那元庆完全丧失统治。

    坐镇碎叶城的唐休璟虽老于边事,但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也无计可施,最终放弃城池退至敦煌。

    李恪扶植西突厥,一者为了以夷制夷,休养中原之兵,再者也是故作宽宏,欲收买突厥之心,并不想真的放弃西域。

    且不论中原王朝的统治利益、经济利益,仅就军事而言,这片地区便是扞卫国土的重要缓冲,焉能坐视吐蕃夺取?

    十一月,武后与唐王达成了一致意见。

    远征号角再度吹响。

    任命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率领马敬臣、沙吒相如、王孝杰、张玄遇、何迦密、麻仁节等三十六部,合计兵马三十万,浩浩荡荡旌旗蔽日,拼了老命欲从吐蕃手中夺回西域。

    不过出征兵马虽多,李恪心里却甚是忐忑。

    而且主帅韦待价平心而论虽然外统兵马、内参国政,却并非什么文武双全之辈,恰恰相反,他才干平庸,最大的优点就是谨慎听话。

    论战绩他半辈子都是充当别人副手,跟在薛仁贵、裴行俭身后混功劳。

    论政绩他更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修造乾陵都是刘景先、李元轨设计规制,他只充个监工。

    担任吏部天官多年,全靠侍郎魏玄同处置一切,自从魏玄同转任负责地官他才亲自主持部务,结果典选、诠选都搞得一团糟,朝野多有非议。

    可就是这么个文不成武不就的人,武后却对他宠遇有加,一再委以重任。

    其实韦待价也明白,李恪也答应他做元帅,只因为资历老又谨慎听话,不会违抗李恪的军令。

    可他毕竟有自知之明,也常“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一直有思退之意。

    其实也无怪韦待价紧张过度,这几个月来可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场血腥的大戏已拉开帷幕。徐敬真被押至洛阳牧院,周兴一通严刑拷打,很快就审出了同谋之人。

    原来徐敬真自家乡逃出,曾偷偷来到神都,找朝廷旧友求助,而当时的成都长史弓嗣业、成都县令张嗣明皆与李家相善,暗中予以资助,才使得他逃窜千里。

    得知元奸之徒曾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过,焉能不怒?当即下令将弓嗣业、张嗣明逮捕下狱。

    很快周兴就又上奏附议,揪出一个够分量的人物秋官尚书张楚金。

    说张楚金是徐氏一党,根本是无稽之谈,但这项指控却甚合武后心意。

    原因是张楚金出身并州,乃是当年李积任并州刺史时所举孝廉,既要诛徐氏一门,岂能留与他们亲厚之人在朝?

    于是张楚金立刻被捕入狱。

    所以韦侍价自然很紧张。

    他现在夹在武后和李恪之间。

    实在是难受。

    不提他出征的担心。

    就说这一年底。

    因为一块奇异石头的出现,整个成都为之疯狂。

    其实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白色圆石,除了稍大一些,与河滩上随处可见的石头并没什么两样,特殊之处在于石上有八个紫色篆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它的发现者名叫唐同泰,自称是雍州永安县人,说是在长江打捞上来的,认为是祥瑞,故而进献朝廷。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皇帝之母临朝称制,帝王之业永世昌盛!

    这是一句多么美好的祝福,顿时就显得神圣起来。

    ”又加以附会,说献石之人唐同泰本身也是祥瑞,“唐”乃是当今国号,名曰“同泰”即唐室将赖圣母之恩同享康泰,籍贯“永安”又与“永昌帝业”四字相合。

    姓氏与国号元符,土地与石文相应,世上岂有这等巧合之事?

    必是上苍旨意。

    武三思、武懿宗、武攸宁、宗秦客乃至王本立、元万顷、周思茂、崔詧之流也纷纷拜贺,都说这石头是上天赐予太后的“宝图”。

    世上不太可能有这么巧的事情事,却也未必是天意,更有可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石头遍地都是,只要经过精心雕琢,再抹上紫石药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至于那个献石人是不是真叫“唐同泰”,谁又搞得清,谁又敢搞清楚?

    即便那确实是真名,他一个老百姓,不老老实实在家乡种地,跑到长江捞石头干什么?

    这些巧合的背后颇似有人筹划。

    百官心知肚明,却没人敢讲实话。

    为身家性命着想,文武百官“诚心诚意”向太后朝贺。

    并委托大才子李峤执笔撰写贺表。

    李峤虽然不过三十。

    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据说他十五岁便贯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转年又在制举中夺得甲等,任长安县尉。

    后来逃到成都,刻意逢迎拍马,也得到恪重用。

    这次满朝官员把逢迎太后的重任交托于他一身,李峤岂敢慢待?

    经过两天的酝酿,他终于写出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

    臣闻高明博临,无远不应;正直潜感,虽幽必通。伏惟皇太后庆发曾沙,业隆大宝,以至明当宗社之寄,以至圣合乾坤之德。荷三叶之休光,承五形之历纪,平秩庶政,大亨群物。冠带遐荒之域,天福日临。

    闾阎富寿之氓,礼变乐和……

    臣等遇偶休明,荣参簪笏,千年旦暮,邀逢累圣之期;百辟歌讴,喜属三灵之庆。无任岛藻踊跃之至,谨奉表诣阙陈贺以闻。

    是一篇绝美的歌功颂德之文,更是一番审时度势的政治表态,满朝文武都借李峤之笔向媚娘献上忠心,今后武氏一切决定他们都不会再抗拒。

    然而仅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没过半个月,第二枚神奇的石头又出现了,这次是在武侯祠附近发现的。

    这块石头上竟有一篇数百字的文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