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皇帝奋斗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年都会固定举行一次,有的时候皇帝还会开设恩科。
不过武举就很悬了,什么时候举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试内容还非常不正规,含金量不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状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因此,在大齐,想要通过考武举而出人头地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想要走武将路线的人,都是直接参军,通过战功或者混资历晋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举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启蒙老师邵康乐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议和筹备武举改革之事,现在已经基本上准备完毕了。
从雍定元年开始,武举和文举一样,每三年都会固定进行一次会试,时间定在九月初。
武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和武学的授课内容一致,分为武功和策论两个部分。因为武举制度为的是选出优秀的将领,而不是优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艺出众还不够,必须懂得如何排兵布阵。
当然,如果是力大惊人,或者武艺卓绝者,就算是对兵法一窍不通,也还是有希望能够中武进士的。
裴清殊在殿试的时候,就发现了几个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做主帅,但做一个冲在阵前的前锋,还是很不错的。
殿试结束之后,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给这些武进士分封了官位。
众人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这些武进士,所得的品级比往年高了许多不说,而且他们还不是被随便安一个虚职就打发了。许多人都在军中,都担任了实职。
许是因为今年的武举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来应征入伍的年轻人,数量远比朝廷预计的要多得多。
不仅如此,各地的武学也变得异常火爆,许多人挤破了头都抢不到一个进入武学学习的名额。
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有一些私营的武馆,仿照朝廷的武学成立了。
对于这种现象,裴清殊觉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个带头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着让所有人都到官学来学习,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这样,官学和私学同时存在,裴清殊就觉得很好。
……
这股重武之风,不仅仅是在皇宫外头蔓延,就连皇宫之内、供皇子和宗亲子嗣们读书的长华殿,现在也盛行起了武学。
以往每回一到刀剑、骑射课,就有许多人请假。现在除了极个别体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数人都非常积极地学习起了武艺。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宝郡王。
十四虽然不是这群孩子当中年纪最大的,却是辈分最大的。
如果他这个皇叔在比试的时候输了,岂不是很没面子吗?
所以十四现在每天都非常积极地练武,整个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进入冬天,他才算暂缓了黑下去的速度。
这天裴清殊难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闲,听说长华殿正在举行三个月一次的比试,他便让人传轿,去往长华殿。
裴清殊的长子敬坤今年还不到五周岁,没到上学的年纪,所以现在在长华殿里上学的,除了十四这个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儿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么一层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儿子又生了几十个儿子的缘故,裴清殊的侄子实在太多,他只和个别人比较熟悉。
没办法,裴清殊实在太忙,与其他侄子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他能记住这些孩子们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就很不错了。
不过裴清殊知道,这些侄子如果培养好了的话,将来也能是大齐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儿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来,他就会时不时地去长华殿看一看,考较一番侄儿们的功课。
听底下的人说,每回他去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都会跟打鸡血了一样,兴奋好长一段时间,比平时更加努力地读书。
不过时间一长,大部分人就渐渐恢复了原样。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下来,一直勤奋努力地学习,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很显然,唯一一个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并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课最早是裴清殊亲自教的,那个时候裴清殊就发现,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差,识字和写字的速度都很慢。让他做什么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饭的时候例外。
现在裴清殊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十四的文才虽然还是老样子,不过起码武功进步了不少,已经能撂倒两个小侄子了。
然而没过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安郡王的嫡长子敬霄。
作者有话要说:[1]保甲法参考北宋王安石变法。
三年都会固定举行一次,有的时候皇帝还会开设恩科。
不过武举就很悬了,什么时候举行要看朝廷通知,考试内容还非常不正规,含金量不高。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考取了功名,除了每回的武状元之外,也很少有人能引起皇帝的重视。
因此,在大齐,想要通过考武举而出人头地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想要走武将路线的人,都是直接参军,通过战功或者混资历晋升的。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革武举制度,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召集了他的启蒙老师邵康乐和四姐夫倪俊毅等人,商议和筹备武举改革之事,现在已经基本上准备完毕了。
从雍定元年开始,武举和文举一样,每三年都会固定进行一次会试,时间定在九月初。
武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和武学的授课内容一致,分为武功和策论两个部分。因为武举制度为的是选出优秀的将领,而不是优秀的士兵,所以光武艺出众还不够,必须懂得如何排兵布阵。
当然,如果是力大惊人,或者武艺卓绝者,就算是对兵法一窍不通,也还是有希望能够中武进士的。
裴清殊在殿试的时候,就发现了几个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或许不能做主帅,但做一个冲在阵前的前锋,还是很不错的。
殿试结束之后,兵部很快就按照裴清殊的意思,给这些武进士分封了官位。
众人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这些武进士,所得的品级比往年高了许多不说,而且他们还不是被随便安一个虚职就打发了。许多人都在军中,都担任了实职。
许是因为今年的武举得到了皇帝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来应征入伍的年轻人,数量远比朝廷预计的要多得多。
不仅如此,各地的武学也变得异常火爆,许多人挤破了头都抢不到一个进入武学学习的名额。
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有一些私营的武馆,仿照朝廷的武学成立了。
对于这种现象,裴清殊觉得很正常。朝廷所能起的,只是一个带头作用而已,不可能指望着让所有人都到官学来学习,这是不现实的。
现在这样,官学和私学同时存在,裴清殊就觉得很好。
……
这股重武之风,不仅仅是在皇宫外头蔓延,就连皇宫之内、供皇子和宗亲子嗣们读书的长华殿,现在也盛行起了武学。
以往每回一到刀剑、骑射课,就有许多人请假。现在除了极个别体弱的孩子之外,大多数人都非常积极地学习起了武艺。
包括皇帝唯一的兄弟,排行十四的宝郡王。
十四虽然不是这群孩子当中年纪最大的,却是辈分最大的。
如果他这个皇叔在比试的时候输了,岂不是很没面子吗?
所以十四现在每天都非常积极地练武,整个人都黑了一大圈。
直到进入冬天,他才算暂缓了黑下去的速度。
这天裴清殊难得得了一下午的空闲,听说长华殿正在举行三个月一次的比试,他便让人传轿,去往长华殿。
裴清殊的长子敬坤今年还不到五周岁,没到上学的年纪,所以现在在长华殿里上学的,除了十四这个弟弟之外,全都是他的侄子。
侄子和儿子相比,自然是差了那么一层的。再加上太上皇有十几个儿子,十几个儿子又生了几十个儿子的缘故,裴清殊的侄子实在太多,他只和个别人比较熟悉。
没办法,裴清殊实在太忙,与其他侄子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他能记住这些孩子们长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就很不错了。
不过裴清殊知道,这些侄子如果培养好了的话,将来也能是大齐的栋梁之才。他们的能力,不一定就比他的儿子差。
所以只要能抽出空来,他就会时不时地去长华殿看一看,考较一番侄儿们的功课。
听底下的人说,每回他去过长华殿之后,孩子们都会跟打鸡血了一样,兴奋好长一段时间,比平时更加努力地读书。
不过时间一长,大部分人就渐渐恢复了原样。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下来,一直勤奋努力地学习,并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很显然,唯一一个和裴清殊一母同胞的十四,并不在此之列。
十四的功课最早是裴清殊亲自教的,那个时候裴清殊就发现,这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差,识字和写字的速度都很慢。让他做什么事情也是拖拖拉拉的,只有吃饭的时候例外。
现在裴清殊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十四的文才虽然还是老样子,不过起码武功进步了不少,已经能撂倒两个小侄子了。
然而没过多久,十四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安郡王的嫡长子敬霄。
作者有话要说:[1]保甲法参考北宋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