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万里狼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即和鸟伊、摩离、陕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鱼鳖浮出水面变成桥帮助高朱蒙摆脱了追兵。
高朱蒙一行人至毛屯谷遇到了三位贤人:克氏、钟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的沸流水建国,国号高句丽,因此以高为姓,时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7年,高朱蒙时年二十二岁,公元前6年,降服上游国家沸流国,公元前19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葬于龙山,号东明圣王。
中国汉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在由传说中的朱蒙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汉朝廷承认高句丽国,并委任高句丽县管理高句丽国行政,所以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
公元1年,高句丽国叛乱后,在元延元年又被征服,王莽令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公元年,高句丽大武神王5年,杀东扶余王带素,而未灭其国。公元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四年后公元6年,东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大武神王在位内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选择,避开了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冲突,跨过鸭绿江转而进入朝鲜半岛,从此高句丽国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的范畴。
公元8年(景初二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由此可知在汉朝及三国时期,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战,高句丽得以壮大为横跨中原王朝东北领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常年保持着五万带甲之士的规模。
高句丽广开土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占领了辽东汉人为主辽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强国,并自称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公元47年,广开土好太王的继承人长寿王在其即位后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平壤,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综述得知,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高句丽在唐朝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
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
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朝鲜和韩国人认为,高句丽国曾立国700余年,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延续这么长时间,其独立性是很明显的,如果高句丽仅仅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唐朝就不会帮新罗占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领土,并让高句丽人在中国东北部建立渤海国。
而在中国学者看来,韩国人很为高句丽的历史延续而自豪,而作为中国人来看高句丽历史,通常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历史的一小部分,而并不为其感到激动,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国家规模较小,政治控制比较容易的是高句丽立国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而韩国人由于普遍缺乏宏观历史视野,所以对一特点显然认识不足。要知道中国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国800年,延续时间比高句丽更长,西汉与东汉合计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国家规模上,周朝已是高句丽的五到十倍,汉朝则是一个东西跨度万里的帝国,国家规模大约为高句丽政权的七十倍。这与高句丽偏安一隅,割据700年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所以用高句丽的延续时间来证明其独立性是很不合理的。
统治者姓氏和民族的更替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有鲜卑族血统的杨氏隋朝和李氏唐朝被汉族赵氏的宋朝所取替,这被中国人认为是朝代继承,高句丽被新罗,王氏高丽取替也是同样的继承关系。
统治者的姓氏和民族更替当然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问题是王氏高丽时期的人也不认为王氏高丽是继承的高句丽,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我们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未完待续)
即和鸟伊、摩离、陕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鱼鳖浮出水面变成桥帮助高朱蒙摆脱了追兵。
高朱蒙一行人至毛屯谷遇到了三位贤人:克氏、钟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的沸流水建国,国号高句丽,因此以高为姓,时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7年,高朱蒙时年二十二岁,公元前6年,降服上游国家沸流国,公元前19年去世,时年四十岁,葬于龙山,号东明圣王。
中国汉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在由传说中的朱蒙建立政权后就有了王的称号,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汉朝廷承认高句丽国,并委任高句丽县管理高句丽国行政,所以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
公元1年,高句丽国叛乱后,在元延元年又被征服,王莽令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公元年,高句丽大武神王5年,杀东扶余王带素,而未灭其国。公元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四年后公元6年,东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大武神王在位内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选择,避开了与中原王朝的直接冲突,跨过鸭绿江转而进入朝鲜半岛,从此高句丽国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的范畴。
公元8年(景初二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由此可知在汉朝及三国时期,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战,高句丽得以壮大为横跨中原王朝东北领土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常年保持着五万带甲之士的规模。
高句丽广开土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占领了辽东汉人为主辽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强国,并自称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公元47年,广开土好太王的继承人长寿王在其即位后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平壤,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综述得知,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高句丽在唐朝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
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
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朝鲜和韩国人认为,高句丽国曾立国700余年,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延续这么长时间,其独立性是很明显的,如果高句丽仅仅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唐朝就不会帮新罗占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领土,并让高句丽人在中国东北部建立渤海国。
而在中国学者看来,韩国人很为高句丽的历史延续而自豪,而作为中国人来看高句丽历史,通常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历史的一小部分,而并不为其感到激动,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国家规模较小,政治控制比较容易的是高句丽立国延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而韩国人由于普遍缺乏宏观历史视野,所以对一特点显然认识不足。要知道中国早期的朝代周代立国800年,延续时间比高句丽更长,西汉与东汉合计也有四百多年,而在国家规模上,周朝已是高句丽的五到十倍,汉朝则是一个东西跨度万里的帝国,国家规模大约为高句丽政权的七十倍。这与高句丽偏安一隅,割据700年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所以用高句丽的延续时间来证明其独立性是很不合理的。
统治者姓氏和民族的更替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有鲜卑族血统的杨氏隋朝和李氏唐朝被汉族赵氏的宋朝所取替,这被中国人认为是朝代继承,高句丽被新罗,王氏高丽取替也是同样的继承关系。
统治者的姓氏和民族更替当然不能作为朝代更替继承的标准,问题是王氏高丽时期的人也不认为王氏高丽是继承的高句丽,在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我们无论是在该书的体例编排,还是内容的详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丽人是以新罗为正统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