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繁华一梦四十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都选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定下现在这个位置,就是因为这里也有一口水质很好的老井,而且用这口老井做出来的豆花和富安县那边口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豆花好不好吃,除了豆花本身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豆花蘸水。老井水豆花店原本自制的蘸水就不错,而这十多年来,他们又摸索出了一种滋味更加好的蘸水。据说这种新的蘸水是用李壮友堂商号的十里铺豆花蘸水加上他们自制的蘸水调和而成的。现在这种蘸水也算是老井水豆花店的一个秘方。
托克庆作为外地人,原本是没有吃豆花饭当早饭这个习惯的。但是有一次他骑马经过老井水豆花店时,看到饭馆生意爆满,居然还有人排队等候,就很好奇的也进去吃了一顿。托克庆当然知道江阳府富安县城的豆花饭出名,在其他馆子他也吃过多次了,但哪一次都没有在老井水豆花店吃的豆花饭好。
那筷子上颤颤巍巍又不散的嫩豆花在蘸水中滚一下,恰到好处的香辣味,进入口中香浓无比。一抿一吞,温热的豆花从嘴里一路暖到胃里。一大碗豆花,一大碗干饭下肚,托克庆只觉得浑身通泰,舒畅无比。在此刻,托克庆感觉,这顿豆花饭简直比以前吃过的所有山珍海味都要美味。他当即就表示以后上午每天都要来吃一碗豆花饭。
六月流火,初二一大早,江阳府城的天气就已经酷热无比了,知了也是早早地就开始不知疲倦的鸣叫。这么热的天,按理说吃豆花饭的人应该要少一些才对。但是在老井水豆花店,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意还是那么火爆。
大早上的,饭馆大堂里的桌子上已经坐满了边冒汗边大口吃豆花饭的人。来井水豆花店的豆花老饕们认为,越是燥热潮湿的时节越要吃热辣滚烫的豆花饭,大汗淋漓就是给身体祛毒除湿,这是调养身体的一种手段!
大概九点钟左右,穿着一身绸衣绸裤,身材敦实,圆脸粗脖的托克庆在四个护卫的陪同下走进了江阳府老井水豆花店。没有清场,没有冷眼,游击将军大人还是那么平易近人。五个人走进专门预留的包间,店伙计很有眼色的按老规矩给将军大人准备了一大碗豆花、一大碗白米干饭和一碟蘸水。
正当活计要把托盘端进包间时,一个食客叫住了他:
“活计,你来收一下钱。”
伙计只好把托盘放到蘸料柜上,先去收钱。客人太多了,饭钱放到桌子上可不安全,那些拼桌吃饭的人又不一定是一起的。只是他转身去收钱的时候没看见,两个经过蘸料柜的人往托盘里的豆花里滴了一滴透明液体。
托克庆享受了今天早上的豆花饭后,心满意足的带着手下走出了饭馆。饭馆外面,他的一队亲卫正牵着他的马等着他。街上的人和饭馆的客人早就对这位长相老实、待人和蔼的将军大人很熟悉了,他们该干啥还是干啥。
咦,将军大人怎么摔下马了?哎呀,将军大人怎么看起来没知觉的样子了。
“军爷,将军这是发急症了。别动他,赶紧叫大夫来看看。”
托克庆的亲卫们也慌了,连忙从街上一间医馆找来了一个老大夫。这个大夫蹲下身子给托克庆检查了一番,他发现托克庆此时已经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大夫又问了托克庆早上吃饭、骑马的情况,最后的结论是将军大人中风了 ,而且是严重中风,无力回天了。
老大夫的话刚说完,托克庆就连出气也没有了,浑身也舒展了开来,躺平在了江阳府城城关县的大街上。
托克庆死了,他的亲卫们当然不敢大意,他们连忙控制住了老大夫和老井水豆花店的掌柜、师傅、伙计和食客们。亲卫队长接着又派了几个人去城关县衙、江阳府衙、防守大营和托克庆府上报信。老大夫受了无妄之灾,闲着没事,就给在场的一众人做起了讲解。
“游击将军大人这身子骨,老朽看来乃是气血太过旺盛,更加上一大早,将军还吃豆花饭,这热辣滚烫一激,不就内里沸腾了。另一个,就是将军上马,可能也抻着了内里筋脉,立马就中风了。诸位若是常有头晕目眩之症状的,平常亦需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才好。”
这个老大夫的讲解赢得了很多围观的人的认同,就连托克庆的亲卫也很认同老大夫的话。只有老井水豆花店的掌柜、师傅、伙计黑着脸看着老大夫,这不是当面砸人家生意吗?
很快,城管县衙的县令和仵作、捕快,江阳府衙的知府和仵作、兵房典史就赶了过来。两个仵作检查了半天,最后结论也是和老大夫一样,游击将军大人突发严重中风,英年早逝了!有了仵作的结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衙门和防守大营也没办找人家饭馆的麻烦,再说,这么多人吃了豆花都没事,只有你一个人死了,也怪不到人家豆花店去。只有和托克庆牵连颇深的江阳府知府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表示出其他意见。
这一天,城关县衙、江阳府衙、防守大营和托克庆府上都是一片鸡飞狗跳。他们该治丧治丧,该上报上报。趁着大家注意力转到托克庆死亡的事情上,暗卫队员们又成功搬空了托克庆的另外两处藏宝库。
因为守卫藏宝库的兵丁认为只是自己睡着了,而且估计托克庆也没有告诉其他人他藏宝库的事情,因此搬空了托克庆的两处藏宝库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倒是托克庆死后,他在京城和省城的家眷以及在江阳府的家眷们倒是因为家产分配大闹了一番,后来还是托克庆的大哥,就是成都将军府都统制出面训斥,又做主分配,才没有让托克庆死后,他的子女们骨肉相残。
都选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定下现在这个位置,就是因为这里也有一口水质很好的老井,而且用这口老井做出来的豆花和富安县那边口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豆花好不好吃,除了豆花本身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豆花蘸水。老井水豆花店原本自制的蘸水就不错,而这十多年来,他们又摸索出了一种滋味更加好的蘸水。据说这种新的蘸水是用李壮友堂商号的十里铺豆花蘸水加上他们自制的蘸水调和而成的。现在这种蘸水也算是老井水豆花店的一个秘方。
托克庆作为外地人,原本是没有吃豆花饭当早饭这个习惯的。但是有一次他骑马经过老井水豆花店时,看到饭馆生意爆满,居然还有人排队等候,就很好奇的也进去吃了一顿。托克庆当然知道江阳府富安县城的豆花饭出名,在其他馆子他也吃过多次了,但哪一次都没有在老井水豆花店吃的豆花饭好。
那筷子上颤颤巍巍又不散的嫩豆花在蘸水中滚一下,恰到好处的香辣味,进入口中香浓无比。一抿一吞,温热的豆花从嘴里一路暖到胃里。一大碗豆花,一大碗干饭下肚,托克庆只觉得浑身通泰,舒畅无比。在此刻,托克庆感觉,这顿豆花饭简直比以前吃过的所有山珍海味都要美味。他当即就表示以后上午每天都要来吃一碗豆花饭。
六月流火,初二一大早,江阳府城的天气就已经酷热无比了,知了也是早早地就开始不知疲倦的鸣叫。这么热的天,按理说吃豆花饭的人应该要少一些才对。但是在老井水豆花店,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意还是那么火爆。
大早上的,饭馆大堂里的桌子上已经坐满了边冒汗边大口吃豆花饭的人。来井水豆花店的豆花老饕们认为,越是燥热潮湿的时节越要吃热辣滚烫的豆花饭,大汗淋漓就是给身体祛毒除湿,这是调养身体的一种手段!
大概九点钟左右,穿着一身绸衣绸裤,身材敦实,圆脸粗脖的托克庆在四个护卫的陪同下走进了江阳府老井水豆花店。没有清场,没有冷眼,游击将军大人还是那么平易近人。五个人走进专门预留的包间,店伙计很有眼色的按老规矩给将军大人准备了一大碗豆花、一大碗白米干饭和一碟蘸水。
正当活计要把托盘端进包间时,一个食客叫住了他:
“活计,你来收一下钱。”
伙计只好把托盘放到蘸料柜上,先去收钱。客人太多了,饭钱放到桌子上可不安全,那些拼桌吃饭的人又不一定是一起的。只是他转身去收钱的时候没看见,两个经过蘸料柜的人往托盘里的豆花里滴了一滴透明液体。
托克庆享受了今天早上的豆花饭后,心满意足的带着手下走出了饭馆。饭馆外面,他的一队亲卫正牵着他的马等着他。街上的人和饭馆的客人早就对这位长相老实、待人和蔼的将军大人很熟悉了,他们该干啥还是干啥。
咦,将军大人怎么摔下马了?哎呀,将军大人怎么看起来没知觉的样子了。
“军爷,将军这是发急症了。别动他,赶紧叫大夫来看看。”
托克庆的亲卫们也慌了,连忙从街上一间医馆找来了一个老大夫。这个大夫蹲下身子给托克庆检查了一番,他发现托克庆此时已经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大夫又问了托克庆早上吃饭、骑马的情况,最后的结论是将军大人中风了 ,而且是严重中风,无力回天了。
老大夫的话刚说完,托克庆就连出气也没有了,浑身也舒展了开来,躺平在了江阳府城城关县的大街上。
托克庆死了,他的亲卫们当然不敢大意,他们连忙控制住了老大夫和老井水豆花店的掌柜、师傅、伙计和食客们。亲卫队长接着又派了几个人去城关县衙、江阳府衙、防守大营和托克庆府上报信。老大夫受了无妄之灾,闲着没事,就给在场的一众人做起了讲解。
“游击将军大人这身子骨,老朽看来乃是气血太过旺盛,更加上一大早,将军还吃豆花饭,这热辣滚烫一激,不就内里沸腾了。另一个,就是将军上马,可能也抻着了内里筋脉,立马就中风了。诸位若是常有头晕目眩之症状的,平常亦需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才好。”
这个老大夫的讲解赢得了很多围观的人的认同,就连托克庆的亲卫也很认同老大夫的话。只有老井水豆花店的掌柜、师傅、伙计黑着脸看着老大夫,这不是当面砸人家生意吗?
很快,城管县衙的县令和仵作、捕快,江阳府衙的知府和仵作、兵房典史就赶了过来。两个仵作检查了半天,最后结论也是和老大夫一样,游击将军大人突发严重中风,英年早逝了!有了仵作的结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衙门和防守大营也没办找人家饭馆的麻烦,再说,这么多人吃了豆花都没事,只有你一个人死了,也怪不到人家豆花店去。只有和托克庆牵连颇深的江阳府知府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表示出其他意见。
这一天,城关县衙、江阳府衙、防守大营和托克庆府上都是一片鸡飞狗跳。他们该治丧治丧,该上报上报。趁着大家注意力转到托克庆死亡的事情上,暗卫队员们又成功搬空了托克庆的另外两处藏宝库。
因为守卫藏宝库的兵丁认为只是自己睡着了,而且估计托克庆也没有告诉其他人他藏宝库的事情,因此搬空了托克庆的两处藏宝库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倒是托克庆死后,他在京城和省城的家眷以及在江阳府的家眷们倒是因为家产分配大闹了一番,后来还是托克庆的大哥,就是成都将军府都统制出面训斥,又做主分配,才没有让托克庆死后,他的子女们骨肉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