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推翻清朝当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共和七年四月十九日,美国参战了。
仅仅时隔一年,原本宣布“不参战”的美国就迫不及待的卷起了袖子准备远渡重洋,投身到战火连天的欧洲大陆大干一场了,这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他们的野心从来就不会因为两个大洋的阻隔而收敛,相反,这更能激发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林云对于美国的参战声明倒是很客气没有挖苦讽刺,毕竟他干的事情足以让美国的政客们和他来一万次西部牛仔式的决斗如果他们能手持武器冲到林云面前的话。
大批的军火和成千上万吨的各种战争物资从中国的各个地方汇集起来,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最后又通过许多个港口被装上适合的船只,分成多的让人咋舌的船队,沿着南中国海穿过那些著名的海峡,无视风雨,一路向南,向着目的地固执的前进。
和这些船队相伴的并不只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国的海军蹒跚而坚定伴随左右,在这些舰队中,既有十几年前购自欧洲的老实铁甲舰,也有中国最新建造的重装甲巡洋舰。这些战舰让活跃于海洋上的海盗们闻风丧胆,避之唯恐不及。
仅仅一年时间,来自中国的武器就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抢手货。稳定、耐用、通用性好,成为了“中国制造”打入欧洲军火市场的专门标签。
精于算计的美火商们、那些代表着各自财团的公司经理客无不为之嫉妒的双眼喷火,他们大叫大嚷,上蹿下跳,竭力撺掇政府尽快参战。用一名参议员地话说:“我们简直等不及卖掉所有我们能生产的任何东西啦!”
一九0七年的美国显然还没有陷入孤立主义的圈子里,政府也好、众议院和参议员也罢,甚至是军队里那些早已摩拳擦掌急不可耐的将军们都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关乎国运地豪赌,他们只能前进。至于畏缩的情绪,任何一个美国人都还没有正眼去瞧呢。
如果说他们中有毕竟还那么一两个清醒理智的人,那只能是从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上亲历过的美军观察员了。在一份军事观察报告中,对于欧洲战场的详尽观察,特别是对于来自中国的新式武器的观察,使得这位名叫特纳地美国陆军上校受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赏识那是这份报告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我于9月5日抵达前线,在十一天以前,德军转而面向追击他们地英法军队时。他们在西线有一个最坚强的阵地。在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河流蜿蜒向西,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两岸的低洼地延伸了一英里,突然上升为一条三、四百英尺高的悬崖,然后又缓缓下降到与高原相齐。德军驻守在离山顶两英里地较高的北面,藏身在覆盖着正面和斜坡的浓密的灌木丛后面。
没有藩篱的乡村地低矮庄稼。使英法军队没有天然的藏身之处。几条深长而狭隘的小路以直角插入悬崖,把渗入者暴露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北部高原的军队,俯临着广阔的射界。林雷
在9月13日至14日有浓雾的夜间,大部分英国远征军靠浮桥或部分炸毁地桥梁渡过埃纳河,在右边地布尔科曼和左边的韦尼泽尔登陆。
在韦尼泽尔东面地希弗勒。是德军选来作为最坚强阵地的悬崖。与此同时,法国第五集团军在贝里奥巴克渡过埃纳河,攻占了东面最高点谢曼-德-达姆,这是一座峻岭,按路易十四为他女儿造的一条皇室马车路命名的。沿整个战线都设立了联络点。在谢曼-德-达姆的东面,法国第四、第五和第九集团军,只在他们于9月13日进驻的阵地外面稍微有了一点进展。
9月17日凌晨。在雾夜的浓雾掩护下。英国远征军朝着通向高原的小路前进。我和我的同伴,来自海军的斯克莱中校在后方大约两百英尺的一个小高地上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当雾在明朗的朝阳下消散时,英国远征军遭到交叉火力的无情扫射。那些突入山谷得不到雾障保护的人,遭遇也并不好些。
在沿河的灌木丛那边,我看到第二线散兵在前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至少有十步。德军的炮兵开炮了,每次至多打到一个人。这第二线步兵继续前进,总是推进得越来越近。在第二线散兵后面二百码,出现第三批和第四批人群。德军的炮兵疯狂射击,但很少效果。然后是第五线和第六线散兵,秩序井然,有同样考虑周详的非常精确的间隔。这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勇敢军人的壮观的表现。我们都十分钦佩。”
如果这份报告到此为止,显然只能算得上一次马马虎虎的观察,然而特纳上校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的后文才更有学术及研究价值。
“不久以后就很清楚,对阵双方没有一方推得动另一方,而且既然没有一方想退却,就成为相持不下的僵局,使对抗的双方在很长时间中固定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上。9月18日,约翰?弗伦奇爵士(时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下令全部英国远征军掘壕,但没有挖掘工具可用。士兵们到附近的农场和村庄搜索鹤嘴锄、铁锹和其他工具。
很明显,来自不列颠岛国的远征部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他们不过是在地上挖浅坑。最初只是想提供掩蔽,以防德军的观察和炮火。不久,壕沟就挖深到七英尺左右。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伪装和在壕壁上打孔,然后用木头支撑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战争的态势已经不是拿破仑时代那种大炮加骑兵冲锋的战术所适用的了。
然而与英国远征军形成鲜明对比地是。这种修筑战壕、并且使之在战争中获得最大用途的战术对于德军来说并不新鲜。这种场面让我想起了六年前发生在远东的那场著名的洋河战役,只不过现在的规模更加巨大而已。
刻板地不列颠岛民们显然还没有从那场战役中学到更多东西,也许是他们太过于骄傲了。
虽然对于德军来说,他们最初的训练和装备旨在打一场在六周... -->>
共和七年四月十九日,美国参战了。
仅仅时隔一年,原本宣布“不参战”的美国就迫不及待的卷起了袖子准备远渡重洋,投身到战火连天的欧洲大陆大干一场了,这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他们的野心从来就不会因为两个大洋的阻隔而收敛,相反,这更能激发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林云对于美国的参战声明倒是很客气没有挖苦讽刺,毕竟他干的事情足以让美国的政客们和他来一万次西部牛仔式的决斗如果他们能手持武器冲到林云面前的话。
大批的军火和成千上万吨的各种战争物资从中国的各个地方汇集起来,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最后又通过许多个港口被装上适合的船只,分成多的让人咋舌的船队,沿着南中国海穿过那些著名的海峡,无视风雨,一路向南,向着目的地固执的前进。
和这些船队相伴的并不只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国的海军蹒跚而坚定伴随左右,在这些舰队中,既有十几年前购自欧洲的老实铁甲舰,也有中国最新建造的重装甲巡洋舰。这些战舰让活跃于海洋上的海盗们闻风丧胆,避之唯恐不及。
仅仅一年时间,来自中国的武器就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抢手货。稳定、耐用、通用性好,成为了“中国制造”打入欧洲军火市场的专门标签。
精于算计的美火商们、那些代表着各自财团的公司经理客无不为之嫉妒的双眼喷火,他们大叫大嚷,上蹿下跳,竭力撺掇政府尽快参战。用一名参议员地话说:“我们简直等不及卖掉所有我们能生产的任何东西啦!”
一九0七年的美国显然还没有陷入孤立主义的圈子里,政府也好、众议院和参议员也罢,甚至是军队里那些早已摩拳擦掌急不可耐的将军们都心知肚明,这是一场关乎国运地豪赌,他们只能前进。至于畏缩的情绪,任何一个美国人都还没有正眼去瞧呢。
如果说他们中有毕竟还那么一两个清醒理智的人,那只能是从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上亲历过的美军观察员了。在一份军事观察报告中,对于欧洲战场的详尽观察,特别是对于来自中国的新式武器的观察,使得这位名叫特纳地美国陆军上校受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赏识那是这份报告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我于9月5日抵达前线,在十一天以前,德军转而面向追击他们地英法军队时。他们在西线有一个最坚强的阵地。在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河流蜿蜒向西,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两岸的低洼地延伸了一英里,突然上升为一条三、四百英尺高的悬崖,然后又缓缓下降到与高原相齐。德军驻守在离山顶两英里地较高的北面,藏身在覆盖着正面和斜坡的浓密的灌木丛后面。
没有藩篱的乡村地低矮庄稼。使英法军队没有天然的藏身之处。几条深长而狭隘的小路以直角插入悬崖,把渗入者暴露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北部高原的军队,俯临着广阔的射界。林雷
在9月13日至14日有浓雾的夜间,大部分英国远征军靠浮桥或部分炸毁地桥梁渡过埃纳河,在右边地布尔科曼和左边的韦尼泽尔登陆。
在韦尼泽尔东面地希弗勒。是德军选来作为最坚强阵地的悬崖。与此同时,法国第五集团军在贝里奥巴克渡过埃纳河,攻占了东面最高点谢曼-德-达姆,这是一座峻岭,按路易十四为他女儿造的一条皇室马车路命名的。沿整个战线都设立了联络点。在谢曼-德-达姆的东面,法国第四、第五和第九集团军,只在他们于9月13日进驻的阵地外面稍微有了一点进展。
9月17日凌晨。在雾夜的浓雾掩护下。英国远征军朝着通向高原的小路前进。我和我的同伴,来自海军的斯克莱中校在后方大约两百英尺的一个小高地上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当雾在明朗的朝阳下消散时,英国远征军遭到交叉火力的无情扫射。那些突入山谷得不到雾障保护的人,遭遇也并不好些。
在沿河的灌木丛那边,我看到第二线散兵在前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至少有十步。德军的炮兵开炮了,每次至多打到一个人。这第二线步兵继续前进,总是推进得越来越近。在第二线散兵后面二百码,出现第三批和第四批人群。德军的炮兵疯狂射击,但很少效果。然后是第五线和第六线散兵,秩序井然,有同样考虑周详的非常精确的间隔。这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勇敢军人的壮观的表现。我们都十分钦佩。”
如果这份报告到此为止,显然只能算得上一次马马虎虎的观察,然而特纳上校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的后文才更有学术及研究价值。
“不久以后就很清楚,对阵双方没有一方推得动另一方,而且既然没有一方想退却,就成为相持不下的僵局,使对抗的双方在很长时间中固定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上。9月18日,约翰?弗伦奇爵士(时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下令全部英国远征军掘壕,但没有挖掘工具可用。士兵们到附近的农场和村庄搜索鹤嘴锄、铁锹和其他工具。
很明显,来自不列颠岛国的远征部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他们不过是在地上挖浅坑。最初只是想提供掩蔽,以防德军的观察和炮火。不久,壕沟就挖深到七英尺左右。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伪装和在壕壁上打孔,然后用木头支撑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战争的态势已经不是拿破仑时代那种大炮加骑兵冲锋的战术所适用的了。
然而与英国远征军形成鲜明对比地是。这种修筑战壕、并且使之在战争中获得最大用途的战术对于德军来说并不新鲜。这种场面让我想起了六年前发生在远东的那场著名的洋河战役,只不过现在的规模更加巨大而已。
刻板地不列颠岛民们显然还没有从那场战役中学到更多东西,也许是他们太过于骄傲了。
虽然对于德军来说,他们最初的训练和装备旨在打一场在六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