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徐霞客游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仍旧命令顾仆随道童下到道观中,找米自己做饭。我拿出匣子中的纸笔亲手摹拓雷符及寇准的字,但石崖倾斜,石壁上雨水淋漓,到天黑时都没有摹好多少。又命令静闻抄录张、刘二位仙人的金丹歌,也没有抄完。另外崖壁间镌刻着刘仙人的养气汤方及唐少卿的遇仙记,没有抄,只好就住在道观中。道士拿出稀粥来给我们吃。半夜下大雨,雨势如山峡崩塌下来。
刘仙人名叫刘景,字仲远,是张平叔的弟子,各人都有金丹秘歌凿刻在崖壁上,又有佘真人歌在洞口的崖壁上,一半已经剥落,而养气汤方十分奇妙,唐少卿的字很罕见,都附带刻在壁上。初七日大雨涝沱不止。命令顾仆在道观中煮饭。我与静闻冒雨登上岩洞,各人完成未摹完的崖刻。于是从玉皇祠后,找到草中隐伏着的石阶,向东北登山。草深雨湿,内衣都湿透了,可环视左右的岩石,一层层的仍见不到头。而道童追寻我们来到岩洞中,四顾不见客人,高声招唤我们去用餐,我便返回寺中吃饭。饭后,道士与道童领路游穿云岩。这个岩洞在上岩东南的绝壁上,洞四也是朝东南。岩洞高高弯隆起,高爽明朗,后面与左右两边分别通着一个洞穴,共三个,左边的洞穴从旁边通到洞前,后面与右边的洞穴又小又暗,无法在黑暗中前行、洞内刻有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是宋代人的笔迹。我喜爱它的名字,打算抄录它,可是太高够不到;道士取来两把梯子靠在崖壁上,分头顺着抄录,抄完出洞。洞右有个文昌祠,由它前面往东经过仙人足迹言脚印在岩石上,比我的脚掌还长那么一半,而且宽处也是这样,探达五寸,指头印清清楚楚,是左脚。它侧面的石头上写着“仙迹”两个字声迹”字是用手指划出来的,可“仙”字是凿刻成的。由脚印往北上去,就是仙迹岩。岩洞在穿云岩东北的山崖之上、在上岩的东隅,洞口也是朝向东南,外边也很高大明朗,在洞中放置了老君像。洞内钟乳石柱倒垂,分隔为两层,好像是衙门大堂的后边,陈列着窗格状的屏风,分隔成内、外室的样子。洞中岩石上通着两岔洞,都不深,可玲珑小巧有余。徘徊了很久,雨霏霏不止,仍从仙迹石走一里,到达道观前。告别了道士和道童,‘就向南行二里,到了十里铺。十里铺在斗鸡山西边,在府城通往平乐府的大道上。由铺南走进灵鼓石坊,向东走上岔路,深入一里,朝北望穿山,隔着江流高悬着一个眼睛一样的洞穴,以前从北面看,今天转到南边观看,在这空檬雨色之中,见到这个明亮的圆洞,怀疑是在中秋节的半晴半雨之时了。再往前走,望见崖头北隅的梳妆台下,飞石嵌入江中,剑成门网,远望它,比水月洞似乎小些,可与堆山的石门,气势相似。然而急流奔涌在石门中,荡漾之状尤其奇异,忽然之间,往上看见明亮的圆洞直达云霄,向下看方方的小洲嵌入水中,顾盼之间,奇绝的景致从未有过。共行一里,往东来到崖头庙。此山在难山的南面,是城南第三重正南的案山。漓江往西在堆山与阳江合流,又向东在穿山会合拖剑江及漓江的支流,往南奔流而下,此山正当江流的要冲。山不怎么高,可屹立于此扼住江流,有迎面挡熊的气势。有庙向西,供奉嘉应妃,十分灵验,就是灵爵庙。〔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加封为嘉应善利妃。〕庙北的山崖上有亭子,是梳妆台,下边就是飞崖悬空下嵌,中间卿空成门洞的地方,山崖突起波涛倾注,不能往下俯瞰,只见回浪跃澜,回旋的水流从石门中旋转而出,不时发出脚步声一样的声音。坐了根久,返回庙中。由庙后进入一个洞,洞口向西。穿过洞口沿台阶下去,那后面十分深远,四处都望得见,有肺叶状的岩石垂在洞中,石色纯绿,层层叠叠覆盖下来,似荷叶相连,这就是荷叶洞。穿过荷叶底下钻到山的东北面,就是透入亮光的洞口了,漓江重又潇绕在山下。由荷叶前往左下走,向东转入漆黑之中,洞势弯隆,来不及找火把进去了。起初,我从堆山的僧人那里听到荷叶洞的名字,询问他又不知道它的位置,来到这里擦拭崖壁上的题记知道是这里,得之于意料之外,山洞也灵光变幻,不辜负在雨中来回走了一趟。庙中无人住,参加赛神的人带着火种来就着石崖烧饭,前后不断。庙东北隅的石崖插入江中,山的名字“净瓶”就是由此得名,必须乘船沿着江流观览它,在上面是无法窥视的。仍旧二里走上大道,从十里铺旁过,经过白龙洞,向北顺着南溪去探先前所见白龙洞左边的洞,就是玄岩了。岩洞向东桐口高耸。下到峡中,由南边的山侧向东进入上洞;向东上登必定要经由北面的深洞,全都高深幽远,没有火把不能远游。洞前的钟乳石柱缤纷交呈,不比白龙洞差。上边刻着“玄岩”字写得十分古朴。出洞后,吃过饭后雨停了。走五里进了宁远门,〔南门。〕返回寓所,换衣服洗去污垢。
初八日早餐后,到按察使司东侧王孙朱初肠家买石头,命令顾仆先一步带着三块小的返回寓所,把三块大的留下为我用夹板包装好。我于是同静闻走一里半出了北门,转向东行半里,向北走上岔开的小径,路过一个水塘,于是上登刘岩山。先有座寺庵在山麓,洞正位于庵后,是刘岩洞。洞口向西,往东下去是漆黑的深渊,外边安了门作为收藏篓嵩的地方。这个岩洞是因姓刘的人得的名,与城南的刘仙岩同名而实际上是不同的。由洞右登高高的石阶上去,这是明月洞。这个洞高高点缀在高崖的半中腰,上面陡削有千尺高,下临重重深壑,洞口也是向西。白云和尚在洞口之上架设了佛阁,层层叠叠靠着岩石,有飞在云上点缀在天空的气势。洞在佛阁下,向东走进去十分深邃,但是昏黑得无法辨清东西,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出洞来,寻找所谓的望夫山。山在洞的北面,仍然被挡住不能看见。使吃了饭下山,在山崖半腰看见北边有条岔开的小径,就沿着山崖稍往北走,又见到一个山洞向西,洞口高悬,僧人砍伐树木,纵横交错地倒架在洞前,无从上登。正在徘徊之间,白云从上边望见了,连忙赶下来,鼓励并领我们上登。用梯子一层层上到洞口,一块岩石挡在洞口,像竖立的屏风;由岩石左侧穿过石缝,则弯弯曲曲玲珑精致;越过石脊向东下走,十分深广,直通到山腹之中;从东边张开的洞口出来,外边下临层层山崖,洞内罗列着深深的殿堂‘;凌空下瞰冲口置身于云天之上。洞口钟乳石柱纵横排列,迸裂的缝隙径穿石洞,北边有一条通道,从高高隆起的崖上深坠下去,转向东洞昏黑下来,也有洞口往东出去,因为太暗不再下走。又与白云分别坐在石脊的中间,谈论此洞的灵异之处。以前他的徒弟中有个迷胡的人,进洞神智迷乱,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白云四处寻找无法找到,在佛前哀求。五天后,那徒弟又从洞旁出来,说是被神捆绑起来,将要投入苦海,因为师傅乞求免罪才赦免了他。然而在这之前在洞中寻找了几遍,不知是从何处出来的。洞的东西两头透亮开阔,有道石脊有个石门隔在中央,不像穿山、叠彩山、中隐山、南峰各山诸洞,十分空阔,平敞柑通,向下望去,明亮皎洁,里边没有其他隐秘之处了。
由洞中下来,告别了白云。仍然走一里路,往西经过北门,城门西边的山峰迎面耸起,辟山筑起城墙。沿着山的北麓转到城墙的西北兔,下面盘踞着层层岩石,上面耸立着高峻的城墙。它的西面正是马留山往东延伸的山脉;它的南面濒临城墙处是护城河,往南与凉水洞桥〔在新西门外。〕之水会流再向南流入阳江;它的北面侧低洼汇水,成为群山环绕的水塘,而东边比虞山龙桥下的水塘浅。志书所称的始安娇应当就在那个地方了。〔志书中又记有冷水洞。在城东,可曾公岩也叫冷水洞,而此处又有个冷水洞雳凉水洞桥北边了满塘都是莲花,香艳远及,也是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凉水洞在新西门外。〕北门在两座山相夹之中,东西两座山峰陡峭地竖起,〔东峰俗称为马鞍山,西峰俗称为真武岩。东峰怀疑就是镇南峰,志书上说有唐代人刻的石碑,还没有找到。西峰的南麓,有王阳明祠。〕顺着山势筑城,是军事要地,极其雄壮。不过北面的城墙随着山势转向南,所以城北隅十分狭窄,渐渐透巡向南,则东西方向就开阔起来了。
我在城外西北角盘踞的石崖上稍作休息,随即进入北门,向西去拜渴了王阳明祠。再向东经由大街往南行,就望见洞西岩的洞穴正好位于透出亮光的地方,如皎洁的明月高悬着。又向南,共一里,来到桂岭碑侧边,向西走近城墙,又见到一座山,就见华景洞在这里。洞口向东,前边有个大水池,后面靠山,便也是顺着山势建西面的城墙。洞前部岩洞平坦明亮,上面有岩石覆盖着,外边宽敞,洞南从前有楼阁,今天全部倒塌了,没有任何支撑物,僧人搬到岩洞中栖身。岩洞后面穿穴为洞门,洞内十分幽深,又分为三个洞:向南进去的,低洼黑暗而深邃;往西穿去的,从前通到城外,因而作为城门,后来用石块砌起来塞断了;转向北的,往上出岩前,脚下踩着飞突的岩石,在岩洞上方向东俯视。崖壁上有旧时的刻石一块,是开庆元平皇帝的亲笔语书,是赐给他镇守边地的大将的d开庆不知是什么年号,诏书的词章文采都值得观赏。而下边有谢恩的奏章与跋文,却剥落得不能读了。不久又出到前边的岩洞来,和尚说从洞左沿城墙攀登上去,山的绝顶之上有诸葛碑)。我听了他的话很惊奇,急忙往西登上城墙上的女墙,就沿着城墙往南上登,不多一会儿,从花尊般成丛错杂的岩石中攀登到山顶。〔这处山顶应该是宝积山。志书上记载宝积山与华景山相连,山上有许多高石怪树,当今又称为卧龙山,想来是一座山而南北两面名称不同罢了。〕山顶南边的荒草中有两块碑,一块是成化年间(1465-1487)开府孔铺撰写的碑文,一块是嘉靖年间总兵俞大酞撰修的碑记。都是说,此山从前名叫卧龙山,所以就在这里祭祀诸葛亮先生,因为先生的功德勋业遍天下,不能拘泥于地区。今天山顶的祠堂已经废弃了,重新建在山麓。从山顶上向东俯视宫室街道,傍晚炊烟历历在目,往西鸟瞰空潦中的小洲,荷叶田田,近处就是马留山的倒影,远处则是侯山诸峰遍环翠色,虽然没有诸葛亮的遗踪,也算是桂林府的胜地。山顶侧面山崖上的荆棘中,有一枝百合花,有五朵花沂反大,因而连根折了它,扛在肩上下山来,马上就是按察使司后面了。傍晚,共走二里,到达寓所。
初九日我在寓所中稍作休息。上午,往南自大街走一里过了谁楼,买扇子打算写登秀诗赠给钳谷、灵室二位僧人,没有好扇子。于是从临桂县衙的后街向西走入王族廉泉的花园。〔廉泉的体态丰满,容貌英俊整洁,礼貌气度谦逊忠厚,命令书童领路游览内园极为周遍。〕园子在居室的右方,后边临近大水塘,远山近水,互相映衬,十分优美,果树石峰,杂乱地种植在园中,可亭台楼榭却雕镂绘饰,搞得很呆板而花纹没有特点。停下休息了很久。往东南一里,过了五岳观。又一里,走出文昌门,就是东南方的城门,南澳山正面对城门前。转过好像一指宽的地方,直接上桥向南过石桥,桥下就是阳江在北边分出的支流。马上转向东行,半里,过了桂林会馆,又走半里,抵达石山南麓,就有三教庵在这里。庵后是右军崖,就是方信孺建造书斋的地方。方信孺的诗刻在庵后的石崖上,还保存完好可以摹拓。此山也是漓山认现在的人称为象鼻山,与难山的漓山,一座在彼一座在此,不知应当偏袒谁贬低谁。山的东南隅,也有洞向南,就在庵旁,但设了栅栏加了锁,这是因为当地人在洞中收藏萎嵩。洞不怎么宽广,从前一直通到东北隅,现在它的后洞已砌上石块堵塞起来。沿石崖往东北走,便抵达漓江边。于是绕着山溯江行,在高高嵌入江中的石崖上又见到一个洞,洞口向北,名叫南极洞。洞中不怎么深。出来到洞前,一直绕到西北隅,这是象鼻岩,而水月洞出现在这里。原来这一座山便都是由于形状相象而名称不同飞崖自山顶飞跨而下,向北插在江流之中,东西两面都高高地剑空成为石门,阳江从城南流来,从门中穿流而过又与漓江合流。上边既是中空明亮有如月亮,下边又在内外潇洞着水波“水月”的名称就因此而得。而插入江中的石崖扩下边跨在水中,上面连着山,中部下垂外侧举起,有卷起鼻子的气势“象鼻”的名称又是因此而得。水洞的南面,石崖半中腰又开有一个陆洞。那石崖也是从山顶向东跨到江畔,中间宛成圆洞、长长的好像走廊,直通到水洞之上,向北坐在洞侧,下瞰水洞、东西两面相通互相掩映的景色,真是优美绝顶二宋代范石湖作有碑铭刻在洞壁上以便存世。字的大小不一致,一半已经磨灭脱落,这一处断缺蚀坏的铭文,真与范成大的铭记同样珍贵,应当找工匠来摹拓它,不可错过了。此时有渔舟停泊在洞口的崖石间,就叫他载着我绕出洞外,再穿进洞中,兼带尽览水陆的景观。
于是向南行船一里,渡到漓江东岸,又走二里抵达穿山下。此山与西面的斗鸡山相对。斗鸡山在刘仙岩南边,崖头山的北边,是漓江西岸濒江的山。两座山在东西两面夹住漓江,鸡冠怒张,鸡爪凸起,两座山应当合起来叫斗鸡山,只不过东面的山中空透亮如同圆圆的镜子,所以另外用穿山来命名它。山的西侧又有一座山峰矗立,乍一望以为是一座山,到达山下,才见到竖起的石峰向下剖开,直达山峰的根部,如分如合,高高地相对耸立。原来此山是以脆薄飞扬见奇的,本地人起名叫荷叶山,这是非常恰当的。穿山的北麓,嘉熙桥下流来的拖剑江水直接冲刷着山崖的根部,沿着山往南流,于是与漓江合流。我起初来到江北,隔着溪流不能渡过去。望见崖壁高悬,洞口或明或暗,纷纷错杂罗列,即使是渡过去也不能上去。于是顺着溪流往南行,隔着溪水向东眺望,就见穿岩已转换了方位,看不到中空明亮之处,而山的侧面形成峰,尖尖的好像是竖起的手指头了。又乘小船渡到东岸,来到穿山南麓,向北上登。拨开草丛找到石橙,登上一个岩洞,洞高高地斜靠在半山腰,洞口向南,怀疑就是穿岩了。而洞内钟乳石柱悬垂在当中,琼玉般的石棱条层层叠叠,颇有些曲曲折折的景致。从洞壁左侧深入进去,便渐渐下洼并黑下来,水积在其中。明白这不是穿岩,便出来。由洞右再次攀登,就见高大的岩洞十分空旷,平平地穿透山腹,径直穿过山十多丈,高处宽处都有五六丈,上方似拱桥,下边如雨道,中间没有悬挂罗列的岩石,所以一眼望去通明透亮。洞非边右侧的崖壁上凿有“空明”二字。由洞外攀着山崖向东转,又开有一洞,向北,与穿岩并列,可后部中间不通,洞内分出层层洞穴,如果把穿岩比喻为宽敞的殿堂,那么此洞就是幽深的内室了。它东边还有三个洞口,从下面可以望见,来到这里却峻峭陡削没有路。穿岩的南边,洞上又高悬着一个洞,向南,与穿岩重叠着高张而起,可后部不向北方穿透,洞内岩石如罗列着的重重筛帐,如果把穿岩比作平台,那么此洞就是高架起来的楼阁了。凭眺了许久,仍经原路向东下到积水的岩洞。将要往南抵达山麓时,又见到一个洞,洞口也是向南,但位于积水岩洞的东面。洞内也有旁洞,向西进去后又窄又黑,无奇特之处。此时将近傍晚,于是仍然向西渡到荷叶山下。往北行二里,路过河舶所,溯漓江东岸,又向东j晰三里,过浮桥后返回寓所。初十日我在寓所中休息。上午,叫顾仆去取前天留在朱初肠处包裹的石头,内中有一块黑峰石,有许多斧凿粘接的痕迹。下午,又亲自带着石头前去调换,可朱初肠到王城后门去看戏去了,暂且把石头留在他家。于是同静闻拿着题好诗的扇子及岳麓山的茶叶去送给给谷。及到王城后门时,正在演戏,看戏的人拥挤在门前的栅栏前,不能进去。静闻把扇子、茶叶装在袖中登上了礼佛坛。恰巧维谷在坛上,重新约定在十三日登峰。我此时在暴热的太阳下中暑,十分严重,不想看戏,急忙托付栅栏内的僧人催促静闻返回来,便歇息在寓所中。
仍旧命令顾仆随道童下到道观中,找米自己做饭。我拿出匣子中的纸笔亲手摹拓雷符及寇准的字,但石崖倾斜,石壁上雨水淋漓,到天黑时都没有摹好多少。又命令静闻抄录张、刘二位仙人的金丹歌,也没有抄完。另外崖壁间镌刻着刘仙人的养气汤方及唐少卿的遇仙记,没有抄,只好就住在道观中。道士拿出稀粥来给我们吃。半夜下大雨,雨势如山峡崩塌下来。
刘仙人名叫刘景,字仲远,是张平叔的弟子,各人都有金丹秘歌凿刻在崖壁上,又有佘真人歌在洞口的崖壁上,一半已经剥落,而养气汤方十分奇妙,唐少卿的字很罕见,都附带刻在壁上。初七日大雨涝沱不止。命令顾仆在道观中煮饭。我与静闻冒雨登上岩洞,各人完成未摹完的崖刻。于是从玉皇祠后,找到草中隐伏着的石阶,向东北登山。草深雨湿,内衣都湿透了,可环视左右的岩石,一层层的仍见不到头。而道童追寻我们来到岩洞中,四顾不见客人,高声招唤我们去用餐,我便返回寺中吃饭。饭后,道士与道童领路游穿云岩。这个岩洞在上岩东南的绝壁上,洞四也是朝东南。岩洞高高弯隆起,高爽明朗,后面与左右两边分别通着一个洞穴,共三个,左边的洞穴从旁边通到洞前,后面与右边的洞穴又小又暗,无法在黑暗中前行、洞内刻有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是宋代人的笔迹。我喜爱它的名字,打算抄录它,可是太高够不到;道士取来两把梯子靠在崖壁上,分头顺着抄录,抄完出洞。洞右有个文昌祠,由它前面往东经过仙人足迹言脚印在岩石上,比我的脚掌还长那么一半,而且宽处也是这样,探达五寸,指头印清清楚楚,是左脚。它侧面的石头上写着“仙迹”两个字声迹”字是用手指划出来的,可“仙”字是凿刻成的。由脚印往北上去,就是仙迹岩。岩洞在穿云岩东北的山崖之上、在上岩的东隅,洞口也是朝向东南,外边也很高大明朗,在洞中放置了老君像。洞内钟乳石柱倒垂,分隔为两层,好像是衙门大堂的后边,陈列着窗格状的屏风,分隔成内、外室的样子。洞中岩石上通着两岔洞,都不深,可玲珑小巧有余。徘徊了很久,雨霏霏不止,仍从仙迹石走一里,到达道观前。告别了道士和道童,‘就向南行二里,到了十里铺。十里铺在斗鸡山西边,在府城通往平乐府的大道上。由铺南走进灵鼓石坊,向东走上岔路,深入一里,朝北望穿山,隔着江流高悬着一个眼睛一样的洞穴,以前从北面看,今天转到南边观看,在这空檬雨色之中,见到这个明亮的圆洞,怀疑是在中秋节的半晴半雨之时了。再往前走,望见崖头北隅的梳妆台下,飞石嵌入江中,剑成门网,远望它,比水月洞似乎小些,可与堆山的石门,气势相似。然而急流奔涌在石门中,荡漾之状尤其奇异,忽然之间,往上看见明亮的圆洞直达云霄,向下看方方的小洲嵌入水中,顾盼之间,奇绝的景致从未有过。共行一里,往东来到崖头庙。此山在难山的南面,是城南第三重正南的案山。漓江往西在堆山与阳江合流,又向东在穿山会合拖剑江及漓江的支流,往南奔流而下,此山正当江流的要冲。山不怎么高,可屹立于此扼住江流,有迎面挡熊的气势。有庙向西,供奉嘉应妃,十分灵验,就是灵爵庙。〔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加封为嘉应善利妃。〕庙北的山崖上有亭子,是梳妆台,下边就是飞崖悬空下嵌,中间卿空成门洞的地方,山崖突起波涛倾注,不能往下俯瞰,只见回浪跃澜,回旋的水流从石门中旋转而出,不时发出脚步声一样的声音。坐了根久,返回庙中。由庙后进入一个洞,洞口向西。穿过洞口沿台阶下去,那后面十分深远,四处都望得见,有肺叶状的岩石垂在洞中,石色纯绿,层层叠叠覆盖下来,似荷叶相连,这就是荷叶洞。穿过荷叶底下钻到山的东北面,就是透入亮光的洞口了,漓江重又潇绕在山下。由荷叶前往左下走,向东转入漆黑之中,洞势弯隆,来不及找火把进去了。起初,我从堆山的僧人那里听到荷叶洞的名字,询问他又不知道它的位置,来到这里擦拭崖壁上的题记知道是这里,得之于意料之外,山洞也灵光变幻,不辜负在雨中来回走了一趟。庙中无人住,参加赛神的人带着火种来就着石崖烧饭,前后不断。庙东北隅的石崖插入江中,山的名字“净瓶”就是由此得名,必须乘船沿着江流观览它,在上面是无法窥视的。仍旧二里走上大道,从十里铺旁过,经过白龙洞,向北顺着南溪去探先前所见白龙洞左边的洞,就是玄岩了。岩洞向东桐口高耸。下到峡中,由南边的山侧向东进入上洞;向东上登必定要经由北面的深洞,全都高深幽远,没有火把不能远游。洞前的钟乳石柱缤纷交呈,不比白龙洞差。上边刻着“玄岩”字写得十分古朴。出洞后,吃过饭后雨停了。走五里进了宁远门,〔南门。〕返回寓所,换衣服洗去污垢。
初八日早餐后,到按察使司东侧王孙朱初肠家买石头,命令顾仆先一步带着三块小的返回寓所,把三块大的留下为我用夹板包装好。我于是同静闻走一里半出了北门,转向东行半里,向北走上岔开的小径,路过一个水塘,于是上登刘岩山。先有座寺庵在山麓,洞正位于庵后,是刘岩洞。洞口向西,往东下去是漆黑的深渊,外边安了门作为收藏篓嵩的地方。这个岩洞是因姓刘的人得的名,与城南的刘仙岩同名而实际上是不同的。由洞右登高高的石阶上去,这是明月洞。这个洞高高点缀在高崖的半中腰,上面陡削有千尺高,下临重重深壑,洞口也是向西。白云和尚在洞口之上架设了佛阁,层层叠叠靠着岩石,有飞在云上点缀在天空的气势。洞在佛阁下,向东走进去十分深邃,但是昏黑得无法辨清东西,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出洞来,寻找所谓的望夫山。山在洞的北面,仍然被挡住不能看见。使吃了饭下山,在山崖半腰看见北边有条岔开的小径,就沿着山崖稍往北走,又见到一个山洞向西,洞口高悬,僧人砍伐树木,纵横交错地倒架在洞前,无从上登。正在徘徊之间,白云从上边望见了,连忙赶下来,鼓励并领我们上登。用梯子一层层上到洞口,一块岩石挡在洞口,像竖立的屏风;由岩石左侧穿过石缝,则弯弯曲曲玲珑精致;越过石脊向东下走,十分深广,直通到山腹之中;从东边张开的洞口出来,外边下临层层山崖,洞内罗列着深深的殿堂‘;凌空下瞰冲口置身于云天之上。洞口钟乳石柱纵横排列,迸裂的缝隙径穿石洞,北边有一条通道,从高高隆起的崖上深坠下去,转向东洞昏黑下来,也有洞口往东出去,因为太暗不再下走。又与白云分别坐在石脊的中间,谈论此洞的灵异之处。以前他的徒弟中有个迷胡的人,进洞神智迷乱,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白云四处寻找无法找到,在佛前哀求。五天后,那徒弟又从洞旁出来,说是被神捆绑起来,将要投入苦海,因为师傅乞求免罪才赦免了他。然而在这之前在洞中寻找了几遍,不知是从何处出来的。洞的东西两头透亮开阔,有道石脊有个石门隔在中央,不像穿山、叠彩山、中隐山、南峰各山诸洞,十分空阔,平敞柑通,向下望去,明亮皎洁,里边没有其他隐秘之处了。
由洞中下来,告别了白云。仍然走一里路,往西经过北门,城门西边的山峰迎面耸起,辟山筑起城墙。沿着山的北麓转到城墙的西北兔,下面盘踞着层层岩石,上面耸立着高峻的城墙。它的西面正是马留山往东延伸的山脉;它的南面濒临城墙处是护城河,往南与凉水洞桥〔在新西门外。〕之水会流再向南流入阳江;它的北面侧低洼汇水,成为群山环绕的水塘,而东边比虞山龙桥下的水塘浅。志书所称的始安娇应当就在那个地方了。〔志书中又记有冷水洞。在城东,可曾公岩也叫冷水洞,而此处又有个冷水洞雳凉水洞桥北边了满塘都是莲花,香艳远及,也是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凉水洞在新西门外。〕北门在两座山相夹之中,东西两座山峰陡峭地竖起,〔东峰俗称为马鞍山,西峰俗称为真武岩。东峰怀疑就是镇南峰,志书上说有唐代人刻的石碑,还没有找到。西峰的南麓,有王阳明祠。〕顺着山势筑城,是军事要地,极其雄壮。不过北面的城墙随着山势转向南,所以城北隅十分狭窄,渐渐透巡向南,则东西方向就开阔起来了。
我在城外西北角盘踞的石崖上稍作休息,随即进入北门,向西去拜渴了王阳明祠。再向东经由大街往南行,就望见洞西岩的洞穴正好位于透出亮光的地方,如皎洁的明月高悬着。又向南,共一里,来到桂岭碑侧边,向西走近城墙,又见到一座山,就见华景洞在这里。洞口向东,前边有个大水池,后面靠山,便也是顺着山势建西面的城墙。洞前部岩洞平坦明亮,上面有岩石覆盖着,外边宽敞,洞南从前有楼阁,今天全部倒塌了,没有任何支撑物,僧人搬到岩洞中栖身。岩洞后面穿穴为洞门,洞内十分幽深,又分为三个洞:向南进去的,低洼黑暗而深邃;往西穿去的,从前通到城外,因而作为城门,后来用石块砌起来塞断了;转向北的,往上出岩前,脚下踩着飞突的岩石,在岩洞上方向东俯视。崖壁上有旧时的刻石一块,是开庆元平皇帝的亲笔语书,是赐给他镇守边地的大将的d开庆不知是什么年号,诏书的词章文采都值得观赏。而下边有谢恩的奏章与跋文,却剥落得不能读了。不久又出到前边的岩洞来,和尚说从洞左沿城墙攀登上去,山的绝顶之上有诸葛碑)。我听了他的话很惊奇,急忙往西登上城墙上的女墙,就沿着城墙往南上登,不多一会儿,从花尊般成丛错杂的岩石中攀登到山顶。〔这处山顶应该是宝积山。志书上记载宝积山与华景山相连,山上有许多高石怪树,当今又称为卧龙山,想来是一座山而南北两面名称不同罢了。〕山顶南边的荒草中有两块碑,一块是成化年间(1465-1487)开府孔铺撰写的碑文,一块是嘉靖年间总兵俞大酞撰修的碑记。都是说,此山从前名叫卧龙山,所以就在这里祭祀诸葛亮先生,因为先生的功德勋业遍天下,不能拘泥于地区。今天山顶的祠堂已经废弃了,重新建在山麓。从山顶上向东俯视宫室街道,傍晚炊烟历历在目,往西鸟瞰空潦中的小洲,荷叶田田,近处就是马留山的倒影,远处则是侯山诸峰遍环翠色,虽然没有诸葛亮的遗踪,也算是桂林府的胜地。山顶侧面山崖上的荆棘中,有一枝百合花,有五朵花沂反大,因而连根折了它,扛在肩上下山来,马上就是按察使司后面了。傍晚,共走二里,到达寓所。
初九日我在寓所中稍作休息。上午,往南自大街走一里过了谁楼,买扇子打算写登秀诗赠给钳谷、灵室二位僧人,没有好扇子。于是从临桂县衙的后街向西走入王族廉泉的花园。〔廉泉的体态丰满,容貌英俊整洁,礼貌气度谦逊忠厚,命令书童领路游览内园极为周遍。〕园子在居室的右方,后边临近大水塘,远山近水,互相映衬,十分优美,果树石峰,杂乱地种植在园中,可亭台楼榭却雕镂绘饰,搞得很呆板而花纹没有特点。停下休息了很久。往东南一里,过了五岳观。又一里,走出文昌门,就是东南方的城门,南澳山正面对城门前。转过好像一指宽的地方,直接上桥向南过石桥,桥下就是阳江在北边分出的支流。马上转向东行,半里,过了桂林会馆,又走半里,抵达石山南麓,就有三教庵在这里。庵后是右军崖,就是方信孺建造书斋的地方。方信孺的诗刻在庵后的石崖上,还保存完好可以摹拓。此山也是漓山认现在的人称为象鼻山,与难山的漓山,一座在彼一座在此,不知应当偏袒谁贬低谁。山的东南隅,也有洞向南,就在庵旁,但设了栅栏加了锁,这是因为当地人在洞中收藏萎嵩。洞不怎么宽广,从前一直通到东北隅,现在它的后洞已砌上石块堵塞起来。沿石崖往东北走,便抵达漓江边。于是绕着山溯江行,在高高嵌入江中的石崖上又见到一个洞,洞口向北,名叫南极洞。洞中不怎么深。出来到洞前,一直绕到西北隅,这是象鼻岩,而水月洞出现在这里。原来这一座山便都是由于形状相象而名称不同飞崖自山顶飞跨而下,向北插在江流之中,东西两面都高高地剑空成为石门,阳江从城南流来,从门中穿流而过又与漓江合流。上边既是中空明亮有如月亮,下边又在内外潇洞着水波“水月”的名称就因此而得。而插入江中的石崖扩下边跨在水中,上面连着山,中部下垂外侧举起,有卷起鼻子的气势“象鼻”的名称又是因此而得。水洞的南面,石崖半中腰又开有一个陆洞。那石崖也是从山顶向东跨到江畔,中间宛成圆洞、长长的好像走廊,直通到水洞之上,向北坐在洞侧,下瞰水洞、东西两面相通互相掩映的景色,真是优美绝顶二宋代范石湖作有碑铭刻在洞壁上以便存世。字的大小不一致,一半已经磨灭脱落,这一处断缺蚀坏的铭文,真与范成大的铭记同样珍贵,应当找工匠来摹拓它,不可错过了。此时有渔舟停泊在洞口的崖石间,就叫他载着我绕出洞外,再穿进洞中,兼带尽览水陆的景观。
于是向南行船一里,渡到漓江东岸,又走二里抵达穿山下。此山与西面的斗鸡山相对。斗鸡山在刘仙岩南边,崖头山的北边,是漓江西岸濒江的山。两座山在东西两面夹住漓江,鸡冠怒张,鸡爪凸起,两座山应当合起来叫斗鸡山,只不过东面的山中空透亮如同圆圆的镜子,所以另外用穿山来命名它。山的西侧又有一座山峰矗立,乍一望以为是一座山,到达山下,才见到竖起的石峰向下剖开,直达山峰的根部,如分如合,高高地相对耸立。原来此山是以脆薄飞扬见奇的,本地人起名叫荷叶山,这是非常恰当的。穿山的北麓,嘉熙桥下流来的拖剑江水直接冲刷着山崖的根部,沿着山往南流,于是与漓江合流。我起初来到江北,隔着溪流不能渡过去。望见崖壁高悬,洞口或明或暗,纷纷错杂罗列,即使是渡过去也不能上去。于是顺着溪流往南行,隔着溪水向东眺望,就见穿岩已转换了方位,看不到中空明亮之处,而山的侧面形成峰,尖尖的好像是竖起的手指头了。又乘小船渡到东岸,来到穿山南麓,向北上登。拨开草丛找到石橙,登上一个岩洞,洞高高地斜靠在半山腰,洞口向南,怀疑就是穿岩了。而洞内钟乳石柱悬垂在当中,琼玉般的石棱条层层叠叠,颇有些曲曲折折的景致。从洞壁左侧深入进去,便渐渐下洼并黑下来,水积在其中。明白这不是穿岩,便出来。由洞右再次攀登,就见高大的岩洞十分空旷,平平地穿透山腹,径直穿过山十多丈,高处宽处都有五六丈,上方似拱桥,下边如雨道,中间没有悬挂罗列的岩石,所以一眼望去通明透亮。洞非边右侧的崖壁上凿有“空明”二字。由洞外攀着山崖向东转,又开有一洞,向北,与穿岩并列,可后部中间不通,洞内分出层层洞穴,如果把穿岩比喻为宽敞的殿堂,那么此洞就是幽深的内室了。它东边还有三个洞口,从下面可以望见,来到这里却峻峭陡削没有路。穿岩的南边,洞上又高悬着一个洞,向南,与穿岩重叠着高张而起,可后部不向北方穿透,洞内岩石如罗列着的重重筛帐,如果把穿岩比作平台,那么此洞就是高架起来的楼阁了。凭眺了许久,仍经原路向东下到积水的岩洞。将要往南抵达山麓时,又见到一个洞,洞口也是向南,但位于积水岩洞的东面。洞内也有旁洞,向西进去后又窄又黑,无奇特之处。此时将近傍晚,于是仍然向西渡到荷叶山下。往北行二里,路过河舶所,溯漓江东岸,又向东j晰三里,过浮桥后返回寓所。初十日我在寓所中休息。上午,叫顾仆去取前天留在朱初肠处包裹的石头,内中有一块黑峰石,有许多斧凿粘接的痕迹。下午,又亲自带着石头前去调换,可朱初肠到王城后门去看戏去了,暂且把石头留在他家。于是同静闻拿着题好诗的扇子及岳麓山的茶叶去送给给谷。及到王城后门时,正在演戏,看戏的人拥挤在门前的栅栏前,不能进去。静闻把扇子、茶叶装在袖中登上了礼佛坛。恰巧维谷在坛上,重新约定在十三日登峰。我此时在暴热的太阳下中暑,十分严重,不想看戏,急忙托付栅栏内的僧人催促静闻返回来,便歇息在寓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