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豆棚闲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犹是江湖好风景,从来佳茗似佳人。自陆羽煮沸第一壶香茗开始,到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茶苑、茶楼、茶寮,中国茶文化已经走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进千家万户百姓家,深深地渗透在中国大地上,甚至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追溯饮茶的历史还要自唐代向前推---相传在炎帝时期,神农在尝百草时,日遇七十二毒,神农以茶解毒。这样看来,茶的历史至少在我们国内流传了三千年之久,人们在饮茶的同时注意到了茶有提神怯毒的功能,于是,从汉代的茶市到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从江南到江北。茶也随之进驻到了文人雅客的诗词曲赋中,和诗歌的发展同步,兴于唐而盛于宋。特别是唐代陆羽写了茶经一书,正式的为茶著书立传,饮茶之风更加盛行,也多了很多的讲究。人们把饮茶称为“品茗”指出饮茶的趣味:一人品茗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当然人多了就不是“品茗”了,是“施茶”我们从很多的古代名画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深山野外,松涛涌动、鸟鸣鹤唳,两三文人围坐在石桌边,一壶茶水,两三个精致的茶具,旁边尚有小童子抚琴,人们悠闲地品茗闲聊,从这些流传于世的名画中我们体味到了“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的韵味。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也就流传于世----譬如郑板桥的这首: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古人说“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道家认为茶性平和自然,与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吻合,佛家认为茶道的清静平和与佛教的铭心见性息息相通,所以把茶作为普度众生的甘露,儒家认为品茗体验与中庸之道相吻合,这样释儒道都对茶文化敬之有加,形成了“茶禅一味”的茶道精神,根据茶的自然属性,提倡人们在饮茶的同时进入精神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追求物我两忘的无上化境,这种精神被早年的日本人引进到自己的国家发扬光大,乃至茶道如今在日本竟然有了更多的繁文缛节。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释智积的和尚曾经救过陆羽陆羽便经年为和尚煮茶以报答,释智积年老时,因为陆羽出走无人能煮出陆羽那样水平的茶,便辍饮,唐代宗得知后,把和尚清到宫中饮茶,同时派陆羽和另外一个人同时煮茶,虽然用的是同样的茶叶同样的水,但是老和尚饮茶后立即分辨出哪一杯是陆羽煎的茶,可见这茶道之博大精深。所以古人认为茶有九难:造茶、别茶、茶具、煎火、用水、炙度、煮水、饮茶,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的规矩和道理,这茶须是“蒙顶山上茶”这水也得要“扬子江心水。”这个我们从红楼梦小说中妙玉请茶的细节中能够看到,贾母到了拢翠庵就声明“我不喝六安茶”妙玉回答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因为六安茶是绿茶,不适合老年人喝,老君眉是红茶。我们还看到妙玉拿梅花雪水煮茶招待宝黛钗,却用旧年雨水招待地位尊贵的贾母,不免对妙玉的刚直不阿有些油然起敬。不过从中也窥探一些茶道的细微之处。讲究吃喝的周作人曾经写了煎茶吃茶喝茶和茶食,很是认真地探讨了饮茶的技术,而古代文人有关茶的诗词更是车载斗量俯拾皆是。多才多艺的皇帝宋徽宗还写成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海对饮茶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最近去了一趟茶的故乡之一武夷山,在中国名茶大红袍的生长地,坐在青山绿水环抱的幽静的茶寮中,看着茶农用磨得锃亮的大铜壶为我们汲来清洌的山泉水,在石头垒成的灶台上用柴火细细烧开了水,然后泡上一壶正宗的二代大红袍茶叶,把茶水斟在精致的小茶碗里,轻轻地用唇沾上一口,回味甘醇,齿颊留香,此情此景此生难忘,并且因此对茶文化的了解又多了一层,觉得在如此仙境品味如此名茗,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就是这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佳句流传:

    竹下忘言对此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