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茶色心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旧的岁月里,一把胡琴拉出一段古旧的往事。
——题记
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也就是刚记事的年龄吧!那时的我总是一身脱不去的蓝衣裳。袖口间厚厚的满是污垢,谁见了谁说脏。唯有村里的“歪头赵”不这么说。“歪头赵”手上有一把二胡,紫色的油漆已剥落了不少。弦也换了好几次,古旧得要命。可“歪头赵”却拿它当宝贝。一有空就拿了帆布垫在膝头上,扶了二胡,随便地调调弧弦就拉了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歪头赵”拉二胡的样子总是很安详,可又不全然是安详,好象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歪头赵”的二胡拉得并不太好,断断续续的。可在我看来“歪头赵”的琴声倒还圆润。“歪头赵”拉完一曲,身子就习惯性地动几动。再调调弧弦,接着拉第二曲,这时候“歪头赵”的脸上就全是安详了。“歪头赵”原本就歪的头,再一歪一扭、上下一晃就更歪了。前来听曲的人“哄”的一声笑,四下走开了。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是来听曲的,只是凑凑热闹而已。“歪头赵”每每这时候就会立时停了手,眉宇紧锁,呆滞地望着远方。我和几个小伙伴偎在他的身旁也不言语,只是楞楞地望着他。“歪头赵”的脸就象一汪泛皱的污水----脏,扭扭曲曲的,没有一丝的生气。可“歪头赵”的头发总是直竖着,显得很精神。
“歪头赵”五、六十岁了,却还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他平时很少说话,陪伴他的除了我们这帮孩子,剩下的也许就只有那把胡琴了吧!时光象是飘逝的琴声。眨眼间,我在“歪头赵”断续的琴声里一天天长大。长大了的我越来越多地知道起“歪头赵”的身世来。听人说他是大西北的人,是60年逃荒才流落到我们这里的。那时的"歪头赵"也正是我这个年龄,血气方刚。可“歪头赵”没赶上好年月。整天饿着肚子“歪头赵”便拎了二胡四处漂泊了。
“歪头赵”人精明得很,到谁家门口,大婶、大伯亲热地叫,随后拿了二胡吱吱呦呦地拉上一段,人便多多少少给些东西,伙食就有了着落。
至于他怎么留在我们村没再走的事情,怕是要问我爷爷了,可他偏不肯告诉我。背地里听人说:“歪头赵”看上了临近镇子上剧团里一个叫杏的丫头,那丫头也是命苦的人。小时候随父亲一块逃荒走散了,哭成了泪人儿。好在生就一副好嗓子,进了剧团。三月里逢庙会,杏又在台子上咿咿呀呀地唱。偏逢上“歪头赵”“歪头赵”一看见那丫头俩眼就直勾勾地盯着她。一刻也没有离开,于是就有了“歪头赵”想讨杏做老婆的风言风语。杏在台上唱“歪头赵”懂些戏,就在台下吱吱呦呦地拉着伴奏。
不知道“歪头赵”可曾与杏说过话,反正他到底没能娶了杏,据说杏嫁给了团里一个长她10多岁的男人,弓着腰永远都站不直的样子。可戏演得好,是有名的丑角儿。“歪头赵”要和他理论,才让人给狠打了一顿,或许他的头就是那时惹的祸吧。娶不了杏的“歪头赵”再后来就留在了我们村。在北海子边上开了一点地,干完一天的活,就拿了二胡不停地拉。每年的庙会,他再没到镇子上听过戏。自然更没见过唱戏的杏。
听老人讲“歪头赵”那会曾“疯”过一阵子,他老是说那丫头是他的亲妹子。大伙就打趣他:瞧你那样,人家杏长得多水灵,咋说也轮不到叫你一声哥啊!随后就是一阵笑。“歪头赵”不再说话,执了二胡慢慢地拉,断续的琴声里夹杂着一种难言的苦涩、凄凉。“歪头赵”的手象是一段枯树枝,幽幽地拉。
自从知道了“歪头赵”那些三三两两的事,我也就很少再去听他拉二胡,偶尔也疑心他真的有些神经质。这一来,我就与“歪头赵”古旧的琴声疏远了许多。我不大去听,小伙伴们自然也很少去听的。可“歪头赵”依旧在拉,断断续续的、丝丝连连的。
时至我小学四、五年级的那年冬天,村里宅基规划,偏轮上“歪头赵”的茅屋也该拆。“歪头赵”没有了房子,自然就呆不下去了。他的眼窝里盈满了泪水,拿了二胡一路走一路拉,凄惨、悲凉——刺骨的风打在他青筋暴突的手上,灌进他单薄的衣裤里“歪头赵”的身子瑟缩成了漫野的土堆子。“歪头赵”的头依旧一歪一扭的上下晃动,村里的人再没谁笑出声来。我和先前的小伙伴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默默地为他送行,静静地倾听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歪头赵”的脸依旧象一池泛皱的污水,但这一次在我看来,却亲切得很。再以后,我就很少能见过“歪头赵”再没能听过他的琴声,但我却听人越来越多地谈起他来。人都说:或许那唱戏的杏真的就是他的亲妹子。
“歪头赵”走了,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远去了。可他的脸,他古旧的二胡依旧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断续的琴声也成为永远的记忆。不知道“歪头赵”是否还在拉那把班驳的二胡,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怀恋那梦一般的阿杏。
古旧的岁月里,一把胡琴拉出一段古旧的往事。
——题记
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也就是刚记事的年龄吧!那时的我总是一身脱不去的蓝衣裳。袖口间厚厚的满是污垢,谁见了谁说脏。唯有村里的“歪头赵”不这么说。“歪头赵”手上有一把二胡,紫色的油漆已剥落了不少。弦也换了好几次,古旧得要命。可“歪头赵”却拿它当宝贝。一有空就拿了帆布垫在膝头上,扶了二胡,随便地调调弧弦就拉了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歪头赵”拉二胡的样子总是很安详,可又不全然是安详,好象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歪头赵”的二胡拉得并不太好,断断续续的。可在我看来“歪头赵”的琴声倒还圆润。“歪头赵”拉完一曲,身子就习惯性地动几动。再调调弧弦,接着拉第二曲,这时候“歪头赵”的脸上就全是安详了。“歪头赵”原本就歪的头,再一歪一扭、上下一晃就更歪了。前来听曲的人“哄”的一声笑,四下走开了。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是来听曲的,只是凑凑热闹而已。“歪头赵”每每这时候就会立时停了手,眉宇紧锁,呆滞地望着远方。我和几个小伙伴偎在他的身旁也不言语,只是楞楞地望着他。“歪头赵”的脸就象一汪泛皱的污水----脏,扭扭曲曲的,没有一丝的生气。可“歪头赵”的头发总是直竖着,显得很精神。
“歪头赵”五、六十岁了,却还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他平时很少说话,陪伴他的除了我们这帮孩子,剩下的也许就只有那把胡琴了吧!时光象是飘逝的琴声。眨眼间,我在“歪头赵”断续的琴声里一天天长大。长大了的我越来越多地知道起“歪头赵”的身世来。听人说他是大西北的人,是60年逃荒才流落到我们这里的。那时的"歪头赵"也正是我这个年龄,血气方刚。可“歪头赵”没赶上好年月。整天饿着肚子“歪头赵”便拎了二胡四处漂泊了。
“歪头赵”人精明得很,到谁家门口,大婶、大伯亲热地叫,随后拿了二胡吱吱呦呦地拉上一段,人便多多少少给些东西,伙食就有了着落。
至于他怎么留在我们村没再走的事情,怕是要问我爷爷了,可他偏不肯告诉我。背地里听人说:“歪头赵”看上了临近镇子上剧团里一个叫杏的丫头,那丫头也是命苦的人。小时候随父亲一块逃荒走散了,哭成了泪人儿。好在生就一副好嗓子,进了剧团。三月里逢庙会,杏又在台子上咿咿呀呀地唱。偏逢上“歪头赵”“歪头赵”一看见那丫头俩眼就直勾勾地盯着她。一刻也没有离开,于是就有了“歪头赵”想讨杏做老婆的风言风语。杏在台上唱“歪头赵”懂些戏,就在台下吱吱呦呦地拉着伴奏。
不知道“歪头赵”可曾与杏说过话,反正他到底没能娶了杏,据说杏嫁给了团里一个长她10多岁的男人,弓着腰永远都站不直的样子。可戏演得好,是有名的丑角儿。“歪头赵”要和他理论,才让人给狠打了一顿,或许他的头就是那时惹的祸吧。娶不了杏的“歪头赵”再后来就留在了我们村。在北海子边上开了一点地,干完一天的活,就拿了二胡不停地拉。每年的庙会,他再没到镇子上听过戏。自然更没见过唱戏的杏。
听老人讲“歪头赵”那会曾“疯”过一阵子,他老是说那丫头是他的亲妹子。大伙就打趣他:瞧你那样,人家杏长得多水灵,咋说也轮不到叫你一声哥啊!随后就是一阵笑。“歪头赵”不再说话,执了二胡慢慢地拉,断续的琴声里夹杂着一种难言的苦涩、凄凉。“歪头赵”的手象是一段枯树枝,幽幽地拉。
自从知道了“歪头赵”那些三三两两的事,我也就很少再去听他拉二胡,偶尔也疑心他真的有些神经质。这一来,我就与“歪头赵”古旧的琴声疏远了许多。我不大去听,小伙伴们自然也很少去听的。可“歪头赵”依旧在拉,断断续续的、丝丝连连的。
时至我小学四、五年级的那年冬天,村里宅基规划,偏轮上“歪头赵”的茅屋也该拆。“歪头赵”没有了房子,自然就呆不下去了。他的眼窝里盈满了泪水,拿了二胡一路走一路拉,凄惨、悲凉——刺骨的风打在他青筋暴突的手上,灌进他单薄的衣裤里“歪头赵”的身子瑟缩成了漫野的土堆子。“歪头赵”的头依旧一歪一扭的上下晃动,村里的人再没谁笑出声来。我和先前的小伙伴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默默地为他送行,静静地倾听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歪头赵”的脸依旧象一池泛皱的污水,但这一次在我看来,却亲切得很。再以后,我就很少能见过“歪头赵”再没能听过他的琴声,但我却听人越来越多地谈起他来。人都说:或许那唱戏的杏真的就是他的亲妹子。
“歪头赵”走了,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远去了。可他的脸,他古旧的二胡依旧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断续的琴声也成为永远的记忆。不知道“歪头赵”是否还在拉那把班驳的二胡,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怀恋那梦一般的阿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