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陈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家是什么?故乡就是老家。老家是一种企盼,是行色匆匆的游子远在天边心存的一份思念,是久居客地的城里人归去来兮的港湾。老家是珍藏爱的地方,老家是可供心灵取暖的地方,老家是牵动你我他刻骨铭心的一根神经。
这不,又到了清明,眼见城里人一簇簇往各自的老家移动,或上坟祭祖或走亲团聚,于是我的这根神经也不自觉地隐隐发作起来。那纷纷细雨,不是落在地上,分明落在了心里,洇渗出愈来愈清晰的那个老家的轮廓。这个轮廓,虽已被时间揉搓得支离破碎,但尚存的碎片却是脉胳清晰。那么就让我再次小心地捡拾,把它们一一放进记忆的箱柜。
炊烟
炊烟是暮色的杰作,是黄昏的画意。那是文人墨客对它的描述,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还有“黄昏有诗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颇有乡土味的意思。
记忆中的炊烟并没有这样的诗情画意,倒是另一番滋味。
第一种感觉,炊烟是一个声音。是母亲对孩子的呼唤。我们游走在旷野荒山,只要远远看见家里屋顶上慢吞吞地吐出一口炊烟,就知道是母亲在灶台跑前跑后了,于是我们的心会被它束缚,再撒野的孩子也无法抵挡那炊烟的召唤,在父母还没有发出歇斯底里的声音之前,乖乖地收拢放纵的心思,熄灭心底正在悄悄萌生的恶作习念头,循着那口由浓而淡、由稠而稀的炊烟落荒而归。
第二种感觉,炊烟是一种味道。家的味道,村庄的味道,都渗透在冉冉升腾的炊烟里。炊烟在空中弥漫,在村庄徘徊,最终在我们的鼻子里跌落,它探进肚里,钻进心里,与之对话,地久天长,终于让我们品味出那炊烟原来就是家的温暖,就是对饥饿的一种亲切安慰,就是一种叫焦虑叫渴盼叫等待的滋味。
第三种感觉,炊烟是一面旗帜。有人的地方,必定会有炊烟升起。炊烟升起,是家的象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是家不象家。炊烟成群结队,结伴而行,约定似地在同一时间升起然后回合,似在向天空请示汇报,一天三次,那是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一屋子人错过或弄丢了某一次炊烟,定是一家之主在节衣缩食,在哀叹吃了上顿愁下顿。炊烟冒不出一丝丝的形式主义。
逢年过节的时候,炊烟最是忙碌,近乎杂乱无章,那是它在招待一批又一批预期到来的客人,不得不应付千百年来早就约定俗成的饭桌上的客套。
水缸
水缸与灶台长年厮守。有时候水缸就紧贴着灶台,有时候水缸与菜橱挨在一起。水缸与灶台,最长的距离,从来没有超越母亲一转身就能勺到水的姿势。
上面盖着两块半圆的木盖,拼凑在一起正好成满月,为的是防止灶火口的稻草、柴叶或烟尘掉到里面。一块半圆长年累月凝固在那里,就丰富了灶台的摆设。它的一角始终是砧板和菜刀,更大的地盘被茶瓶、热水瓶或无关紧要但又不得不要的东西占据,然后是任凭尘埃落定,想起来要赶走它,定是要腾出来作为吃饭场地的时候。家里难得来客人,小孩子上不得桌,怕有限的几块肉被我兄妹贼亮的眼睛盯得虎视眈眈,我们便常常听命于家规,站在水缸边委曲地吃小灶。
每天水缸里的水都被肚子消耗殆尽,于是就有大清早挑水的习惯。两只水桶一根扁担忠心耿耿地为它效劳。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支勾支勾地响起,在水缸与水塘之间徘徊低吟。男人为水缸挑水,女人在水缸勺水,就是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概括。男人想不挑水,需经得起女人的唠叨,所以男人必挑水。后来这副担子依次落到了我们兄妹三个的肩上,是生活必经的一课。一缸水,需挑三担,我得来回走六趟,担子愈挑愈重,路途愈走愈远,两只水桶与我长得一般高低,于是就要拖泥带水,磕磕碰碰,把屋里的地面弄得川流不息。
满桶水倒进水缸不是吃饭一样轻松的事。在未掌握要领之前,我视两桶水为两头猪,不得不把全部的力气凝聚到双臂,拎住它的两只耳朵,想腾地跃起,却总让我前仰后合,水桶爬缸沿上才可松气,于是水桶屁股朝我,我朝水桶屁股,把一桶水哗地塞进水缸。后来个子高了,生活教会了杠杆原理,便能不脱扁担凭肩凭手把水稳稳倒进去。
刚挑满水的水缸是一团混水。尤其是一桶水冲下去的时刻,里面翻滚出被岁月遗忘多时的米粒和菜叶,都长得胖乎乎黑黝黝了,更多的则是长在缸壁的污泥,被黎明惊醒后,满世界地来回梦游,刚刚安静本份多了,又被另一担水搅得心烦意乱,如是再三,才肯沉沉睡去。它们与米粒菜叶同流合污,终于在缸里制造出一种口臭,于是水缸就会被母亲弄得个底朝天。
我在里面养殖一些动物,比如鲫鱼,比如泥鳅,比如黄鳝,它们既然不能饿死,就需有它们的食物,所以那米粒和菜叶一定是我可怜动物的结果。父母并没有支持什么也没有反对什么,立场不坚定,就让我在水缸里寻找到了无尽的秘密和欢乐。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我有幸能参加乡运动会的百米长跑,却让我为带什么菜而绞尽脑汁整整一个星期,最终,我把这个疑问菜落脚在水缸里。水缸里游动着三只手指一般大的鲫鱼,孤苦零丁,不知道我与它,究竟是我幸福还是它幸福,反正我狠下决心,捋起袖子,狭路相逢,轻松地握住了日渐消瘦的它,我们眼对着眼两相望望,算是告别。最后一剪下去,它安祥得没有一丝挣扎,然后被我拎着进了镇学校的食堂。那天我的百米长跑得了第一,我想我为那条鱼必须跑第一。吃中饭的时候,体育老师骂我,说我跑得最快也没用,因为,因为我抢道了,同学们开始哈哈地笑我。顿时,我的两只眼睛就变成了两只倒满水的水缸,四周溢出了水珠。那烈火中永生的鲫鱼,竟也白着它的双眼,对我不顾一屑没有响声,我心里就冒出一肚子苦水,我想,我真不应该让这条在水缸里畅游的鲫鱼为我殉情啊。
夹橱
(这个“夹”字一定是错误的,我的音译而已,标准的称呼似叫“橱子”或“橱柜”为顺口姑妄言之。)
夹橱贴着墙壁,面部永远朝着灶台,这就是灶头间(厨房)的基本构勒。水缸有时候亲近灶台,有时候亲近夹橱,似乎没有第三样可依靠的东西。
我家的夹橱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大户人家的夹橱,比如我外婆家的,划家庭成分时划入了富农,所以他们家的夹橱有六扇门,正月里可放得下两八仙桌的碗头。小户人家的夹橱,比如我奶奶的,她只剩下一个人跟日子拼命,所以夹橱连脚都省略了,直接钉在灶台边墙壁上,两扇门,也是小小的。我家的夹橱有四只脚,但只有三扇门,刚好放得下一八仙桌的碗头。那是我记事后父母很像模像样置办的一件家具,有历史意义和里程碑作用。严格地说,象一户人家了。
夹橱底层没有遮拦,只几根横档,也没有推门,是放空碗空杯的地方,说放杯真是我死要面子,其实那时候我家根本没有杯,喝酒泡茶吃饭喝汤,我们单调地认定了一只碗,仅大小区别而已。碗也不会超过十六只,有时候被我们不小心摔破了,有时候被父母自己吵架时作为发泄的工具破灭了,所以翻来覆去就这么几只碗,而且日渐减少。
上层是放菜的,当然是吃剩了的菜,半碗萝卜或半碗干菜或半碗腌菜,除了春节能充实它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时候,一年四季就一只干菜碗在那里孤苦伶仃,冒充着家的气息。有时候更是空空荡荡没有半点牵挂,任凭那只馋猫在那里痛苦地跳上又跳下,与那些希望破灭后的老鼠同作战场,弄得底下的大小饭碗磕磕碰碰。实在看不过猫的玩皮,母亲也会在里面撒上些老鼠药,封锁了橱门,药死那些可怜的老鼠来解恨。
中间是两只抽屉,成为家里... -->>
老家是什么?故乡就是老家。老家是一种企盼,是行色匆匆的游子远在天边心存的一份思念,是久居客地的城里人归去来兮的港湾。老家是珍藏爱的地方,老家是可供心灵取暖的地方,老家是牵动你我他刻骨铭心的一根神经。
这不,又到了清明,眼见城里人一簇簇往各自的老家移动,或上坟祭祖或走亲团聚,于是我的这根神经也不自觉地隐隐发作起来。那纷纷细雨,不是落在地上,分明落在了心里,洇渗出愈来愈清晰的那个老家的轮廓。这个轮廓,虽已被时间揉搓得支离破碎,但尚存的碎片却是脉胳清晰。那么就让我再次小心地捡拾,把它们一一放进记忆的箱柜。
炊烟
炊烟是暮色的杰作,是黄昏的画意。那是文人墨客对它的描述,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还有“黄昏有诗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颇有乡土味的意思。
记忆中的炊烟并没有这样的诗情画意,倒是另一番滋味。
第一种感觉,炊烟是一个声音。是母亲对孩子的呼唤。我们游走在旷野荒山,只要远远看见家里屋顶上慢吞吞地吐出一口炊烟,就知道是母亲在灶台跑前跑后了,于是我们的心会被它束缚,再撒野的孩子也无法抵挡那炊烟的召唤,在父母还没有发出歇斯底里的声音之前,乖乖地收拢放纵的心思,熄灭心底正在悄悄萌生的恶作习念头,循着那口由浓而淡、由稠而稀的炊烟落荒而归。
第二种感觉,炊烟是一种味道。家的味道,村庄的味道,都渗透在冉冉升腾的炊烟里。炊烟在空中弥漫,在村庄徘徊,最终在我们的鼻子里跌落,它探进肚里,钻进心里,与之对话,地久天长,终于让我们品味出那炊烟原来就是家的温暖,就是对饥饿的一种亲切安慰,就是一种叫焦虑叫渴盼叫等待的滋味。
第三种感觉,炊烟是一面旗帜。有人的地方,必定会有炊烟升起。炊烟升起,是家的象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是家不象家。炊烟成群结队,结伴而行,约定似地在同一时间升起然后回合,似在向天空请示汇报,一天三次,那是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一屋子人错过或弄丢了某一次炊烟,定是一家之主在节衣缩食,在哀叹吃了上顿愁下顿。炊烟冒不出一丝丝的形式主义。
逢年过节的时候,炊烟最是忙碌,近乎杂乱无章,那是它在招待一批又一批预期到来的客人,不得不应付千百年来早就约定俗成的饭桌上的客套。
水缸
水缸与灶台长年厮守。有时候水缸就紧贴着灶台,有时候水缸与菜橱挨在一起。水缸与灶台,最长的距离,从来没有超越母亲一转身就能勺到水的姿势。
上面盖着两块半圆的木盖,拼凑在一起正好成满月,为的是防止灶火口的稻草、柴叶或烟尘掉到里面。一块半圆长年累月凝固在那里,就丰富了灶台的摆设。它的一角始终是砧板和菜刀,更大的地盘被茶瓶、热水瓶或无关紧要但又不得不要的东西占据,然后是任凭尘埃落定,想起来要赶走它,定是要腾出来作为吃饭场地的时候。家里难得来客人,小孩子上不得桌,怕有限的几块肉被我兄妹贼亮的眼睛盯得虎视眈眈,我们便常常听命于家规,站在水缸边委曲地吃小灶。
每天水缸里的水都被肚子消耗殆尽,于是就有大清早挑水的习惯。两只水桶一根扁担忠心耿耿地为它效劳。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支勾支勾地响起,在水缸与水塘之间徘徊低吟。男人为水缸挑水,女人在水缸勺水,就是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概括。男人想不挑水,需经得起女人的唠叨,所以男人必挑水。后来这副担子依次落到了我们兄妹三个的肩上,是生活必经的一课。一缸水,需挑三担,我得来回走六趟,担子愈挑愈重,路途愈走愈远,两只水桶与我长得一般高低,于是就要拖泥带水,磕磕碰碰,把屋里的地面弄得川流不息。
满桶水倒进水缸不是吃饭一样轻松的事。在未掌握要领之前,我视两桶水为两头猪,不得不把全部的力气凝聚到双臂,拎住它的两只耳朵,想腾地跃起,却总让我前仰后合,水桶爬缸沿上才可松气,于是水桶屁股朝我,我朝水桶屁股,把一桶水哗地塞进水缸。后来个子高了,生活教会了杠杆原理,便能不脱扁担凭肩凭手把水稳稳倒进去。
刚挑满水的水缸是一团混水。尤其是一桶水冲下去的时刻,里面翻滚出被岁月遗忘多时的米粒和菜叶,都长得胖乎乎黑黝黝了,更多的则是长在缸壁的污泥,被黎明惊醒后,满世界地来回梦游,刚刚安静本份多了,又被另一担水搅得心烦意乱,如是再三,才肯沉沉睡去。它们与米粒菜叶同流合污,终于在缸里制造出一种口臭,于是水缸就会被母亲弄得个底朝天。
我在里面养殖一些动物,比如鲫鱼,比如泥鳅,比如黄鳝,它们既然不能饿死,就需有它们的食物,所以那米粒和菜叶一定是我可怜动物的结果。父母并没有支持什么也没有反对什么,立场不坚定,就让我在水缸里寻找到了无尽的秘密和欢乐。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我有幸能参加乡运动会的百米长跑,却让我为带什么菜而绞尽脑汁整整一个星期,最终,我把这个疑问菜落脚在水缸里。水缸里游动着三只手指一般大的鲫鱼,孤苦零丁,不知道我与它,究竟是我幸福还是它幸福,反正我狠下决心,捋起袖子,狭路相逢,轻松地握住了日渐消瘦的它,我们眼对着眼两相望望,算是告别。最后一剪下去,它安祥得没有一丝挣扎,然后被我拎着进了镇学校的食堂。那天我的百米长跑得了第一,我想我为那条鱼必须跑第一。吃中饭的时候,体育老师骂我,说我跑得最快也没用,因为,因为我抢道了,同学们开始哈哈地笑我。顿时,我的两只眼睛就变成了两只倒满水的水缸,四周溢出了水珠。那烈火中永生的鲫鱼,竟也白着它的双眼,对我不顾一屑没有响声,我心里就冒出一肚子苦水,我想,我真不应该让这条在水缸里畅游的鲫鱼为我殉情啊。
夹橱
(这个“夹”字一定是错误的,我的音译而已,标准的称呼似叫“橱子”或“橱柜”为顺口姑妄言之。)
夹橱贴着墙壁,面部永远朝着灶台,这就是灶头间(厨房)的基本构勒。水缸有时候亲近灶台,有时候亲近夹橱,似乎没有第三样可依靠的东西。
我家的夹橱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大户人家的夹橱,比如我外婆家的,划家庭成分时划入了富农,所以他们家的夹橱有六扇门,正月里可放得下两八仙桌的碗头。小户人家的夹橱,比如我奶奶的,她只剩下一个人跟日子拼命,所以夹橱连脚都省略了,直接钉在灶台边墙壁上,两扇门,也是小小的。我家的夹橱有四只脚,但只有三扇门,刚好放得下一八仙桌的碗头。那是我记事后父母很像模像样置办的一件家具,有历史意义和里程碑作用。严格地说,象一户人家了。
夹橱底层没有遮拦,只几根横档,也没有推门,是放空碗空杯的地方,说放杯真是我死要面子,其实那时候我家根本没有杯,喝酒泡茶吃饭喝汤,我们单调地认定了一只碗,仅大小区别而已。碗也不会超过十六只,有时候被我们不小心摔破了,有时候被父母自己吵架时作为发泄的工具破灭了,所以翻来覆去就这么几只碗,而且日渐减少。
上层是放菜的,当然是吃剩了的菜,半碗萝卜或半碗干菜或半碗腌菜,除了春节能充实它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时候,一年四季就一只干菜碗在那里孤苦伶仃,冒充着家的气息。有时候更是空空荡荡没有半点牵挂,任凭那只馋猫在那里痛苦地跳上又跳下,与那些希望破灭后的老鼠同作战场,弄得底下的大小饭碗磕磕碰碰。实在看不过猫的玩皮,母亲也会在里面撒上些老鼠药,封锁了橱门,药死那些可怜的老鼠来解恨。
中间是两只抽屉,成为家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