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笨伯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郑廉,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家庭成分地主,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郑廉的童年是在狗崽子的叫骂声中度过的。因此,他的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到书,唯有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所以,才凭才华,读到了高中,高考那一年,郑廉因为生病,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他爸爸妈妈的理论是,哥哥姐姐小学都没有毕业,你可读到了高中,家里这样穷,可没有那个能力供你复读啊。你自己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我们这种家庭,怎么可能出大学生?自己还是回来种你的庄稼,结个媳妇,传宗接代吧。
没有家庭的支持,郑廉只好放弃大学梦的念头,回家扛起了锄头,只不过是在别人闲暇时玩扑克,吹光儿之时,郑廉却是把读过的书本再重新温习起来,并且坚持每天一则日记。有一则名言: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之时,又为你开启了另一道窗。这道名言似乎是专为郑廉写的一般。郑廉回家劳动的第二年,政策有了改革,直接从农村知识青年中,考选乡镇工作人员。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郑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起了所在乡的组宣干事,虽然不是官,而且还是在本乡,但却是郑家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吃皇粮的人啊!父母那个高兴劲,就不用描绘了,父亲一个劲的搓着手,反复说,娃儿,不容易哈,但你要记着,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哈!
脱了农二皮衣服的郑廉,没有丢掉以前踏实、好学、勤奋的本质。工作上兢兢业业,百分之百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单位上无论谁喊他帮忙,他都乐呵呵的上了,并且完成得比本人还好。闲暇之余,他仍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给各级报刊写新闻,为其他杂志写点文艺作品,一年下来,各类报刊杂志,居然上了他的文章百余篇,这在整个县来说,都算高产的人了,单位上那些人,都喊他郑作家,郑廉成了乡上的笔杆子。参加工作不久,郑廉就以自身的能力,当上了办公室主任,并兼任团委书记。
几年后,该乡书记调走,乡长晋升为书记,乡长的位置空缺,组织部一纸公文:就地选拔。于是,上面来了个民意调查,无记名投票,结果,郑廉得满票,被推上了乡长岗位。这下,郑廉终于当官了。坐上了乡长这把交椅后,郑廉才感到了这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坐。这是一个高山之乡,山高林密,耕地很少,农民多是一些“老木虫”靠山吃山,春天卖笋子,夏天、秋天就卖竹子、树子,但山路崎岖,出脚很不方便,农民卖点什么,全靠肩挑背磨。乡政府距离最近能够出售山林产品的集市,就有三十多华里,且不通车船。全乡人口不多,却幅员辽阔,方圆百多平方公里,却是几省几县的交界处,到县城就有一百多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说是一个集镇,还不如说是一个居民点,两个商店,主要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日用品,一家小馆子,只在赶集天才营业,再还有就是政府大院,以前地主老财的家当,一个四合院,有那么几十间屋子,围着大院,还零星住着十余户人家。用人们的俗语,就是撒扒尿都要走几个来回的集镇。
郑廉一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要想富,先修路”为指针,决心为该乡人民修一条能通外面的简易公路。让车子能开进来,把山里的林副产品拉出去,让外界的化肥、农药、种子能适时的运进来,改变以前农民只当“老木虫”的生活格局。有钱修路不难,但无钱修路就很难。尤其是近两年,国家育林封山的政策下,不准农民再私自砍伐树木了,卖木材必须经过林业部门批准,乡上仅有的一家木材加工厂,也因此而关门。乡上没有自有经济。有因为不能私自伐木了,农民断了生活的来源,国家补助的哪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许多农民举家外迁,没有搬家的青壮年,也都纷纷外出打工。说起这修路,要钱没有钱,要人没有人,困难就这么摆在乡政府面前,怎么办?乡党委扩大会议上,大家集思广益,郑廉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资金,到上面争取补助一点,在下以乡政府工作人员带头,发动全乡人民集资一点;劳动力,还是以乡政府人员带头,责任到人,分片负责制。大家一致同意了郑廉的方法。说干就干,公路在勘察划线后,郑廉亲自上阵,挖土方,锤石子,铺路面,每一样工作,他不是都尝试过,而是身体力行,摸索出经念,全面推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条乡村公路终于顺利通车了,这是县上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本来就很穷的乡,经过这条公路的完工,变得更穷了,上级来检查工作,该吃午饭了,郑廉带领导走进那唯一一家馆子,老板看到乡政府来了客人,不但不笑脸相迎,反而往外撵人,毫不客气的对郑廉说,郑乡长,想在我这里吃饭,先把你们乡政府原来遗留下来的招待费结了才再说,否则,没门。我们这家小本生意,经不起你们乡政府的拖欠。老板的话,让郑廉既生气又无奈,只好到集市上,自己掏腰包,割了几斤肉,把领导带回自己家里。郑廉的媳妇是郑廉青梅竹马的邻居小妹妹,虽然书读不多,但淳朴勤劳、善良能干,人也长得不错,是郑廉的贤内助。看到郑廉把领导带进家里,二话不说,带起围裙就开干,不到一个钟头,就弄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领导都夸奖比馆子里面的菜还好吃,不知是真的,还是安慰... -->>
郑廉,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家庭成分地主,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郑廉的童年是在狗崽子的叫骂声中度过的。因此,他的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到书,唯有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所以,才凭才华,读到了高中,高考那一年,郑廉因为生病,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他爸爸妈妈的理论是,哥哥姐姐小学都没有毕业,你可读到了高中,家里这样穷,可没有那个能力供你复读啊。你自己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我们这种家庭,怎么可能出大学生?自己还是回来种你的庄稼,结个媳妇,传宗接代吧。
没有家庭的支持,郑廉只好放弃大学梦的念头,回家扛起了锄头,只不过是在别人闲暇时玩扑克,吹光儿之时,郑廉却是把读过的书本再重新温习起来,并且坚持每天一则日记。有一则名言: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之时,又为你开启了另一道窗。这道名言似乎是专为郑廉写的一般。郑廉回家劳动的第二年,政策有了改革,直接从农村知识青年中,考选乡镇工作人员。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郑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起了所在乡的组宣干事,虽然不是官,而且还是在本乡,但却是郑家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吃皇粮的人啊!父母那个高兴劲,就不用描绘了,父亲一个劲的搓着手,反复说,娃儿,不容易哈,但你要记着,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哈!
脱了农二皮衣服的郑廉,没有丢掉以前踏实、好学、勤奋的本质。工作上兢兢业业,百分之百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单位上无论谁喊他帮忙,他都乐呵呵的上了,并且完成得比本人还好。闲暇之余,他仍然没有丢下手中的笔,给各级报刊写新闻,为其他杂志写点文艺作品,一年下来,各类报刊杂志,居然上了他的文章百余篇,这在整个县来说,都算高产的人了,单位上那些人,都喊他郑作家,郑廉成了乡上的笔杆子。参加工作不久,郑廉就以自身的能力,当上了办公室主任,并兼任团委书记。
几年后,该乡书记调走,乡长晋升为书记,乡长的位置空缺,组织部一纸公文:就地选拔。于是,上面来了个民意调查,无记名投票,结果,郑廉得满票,被推上了乡长岗位。这下,郑廉终于当官了。坐上了乡长这把交椅后,郑廉才感到了这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坐。这是一个高山之乡,山高林密,耕地很少,农民多是一些“老木虫”靠山吃山,春天卖笋子,夏天、秋天就卖竹子、树子,但山路崎岖,出脚很不方便,农民卖点什么,全靠肩挑背磨。乡政府距离最近能够出售山林产品的集市,就有三十多华里,且不通车船。全乡人口不多,却幅员辽阔,方圆百多平方公里,却是几省几县的交界处,到县城就有一百多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说是一个集镇,还不如说是一个居民点,两个商店,主要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日用品,一家小馆子,只在赶集天才营业,再还有就是政府大院,以前地主老财的家当,一个四合院,有那么几十间屋子,围着大院,还零星住着十余户人家。用人们的俗语,就是撒扒尿都要走几个来回的集镇。
郑廉一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要想富,先修路”为指针,决心为该乡人民修一条能通外面的简易公路。让车子能开进来,把山里的林副产品拉出去,让外界的化肥、农药、种子能适时的运进来,改变以前农民只当“老木虫”的生活格局。有钱修路不难,但无钱修路就很难。尤其是近两年,国家育林封山的政策下,不准农民再私自砍伐树木了,卖木材必须经过林业部门批准,乡上仅有的一家木材加工厂,也因此而关门。乡上没有自有经济。有因为不能私自伐木了,农民断了生活的来源,国家补助的哪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许多农民举家外迁,没有搬家的青壮年,也都纷纷外出打工。说起这修路,要钱没有钱,要人没有人,困难就这么摆在乡政府面前,怎么办?乡党委扩大会议上,大家集思广益,郑廉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资金,到上面争取补助一点,在下以乡政府工作人员带头,发动全乡人民集资一点;劳动力,还是以乡政府人员带头,责任到人,分片负责制。大家一致同意了郑廉的方法。说干就干,公路在勘察划线后,郑廉亲自上阵,挖土方,锤石子,铺路面,每一样工作,他不是都尝试过,而是身体力行,摸索出经念,全面推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条乡村公路终于顺利通车了,这是县上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本来就很穷的乡,经过这条公路的完工,变得更穷了,上级来检查工作,该吃午饭了,郑廉带领导走进那唯一一家馆子,老板看到乡政府来了客人,不但不笑脸相迎,反而往外撵人,毫不客气的对郑廉说,郑乡长,想在我这里吃饭,先把你们乡政府原来遗留下来的招待费结了才再说,否则,没门。我们这家小本生意,经不起你们乡政府的拖欠。老板的话,让郑廉既生气又无奈,只好到集市上,自己掏腰包,割了几斤肉,把领导带回自己家里。郑廉的媳妇是郑廉青梅竹马的邻居小妹妹,虽然书读不多,但淳朴勤劳、善良能干,人也长得不错,是郑廉的贤内助。看到郑廉把领导带进家里,二话不说,带起围裙就开干,不到一个钟头,就弄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领导都夸奖比馆子里面的菜还好吃,不知是真的,还是安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