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步蒂斯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收者在门,及诗祸史祸,惴惴莫保。”他其实也在过着心惊胆颤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他在家乡过了整整十年。十年里,多经世变;而吴梅村以他的赫赫威名而隐逸,气节一时为天下宗。

    顺治十年(1653年)春,吴梅村参加了复社在虎丘的又一次集会。复社在江南士子中的影响极大,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后,精神领袖张溥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不幸夭殂,就再没有在此大规模地活动过。时值又有两个小团体同声社、慎交社的团结合盟问题,九郡人士不下千余人前来赴会。就在这个会上,大家推举吴梅村为宗主。是年秋天,因顺治九年的“诏起遗逸”作为复社领袖的吴梅村与周廷鑨、姚思孝、朱明镐等人被两江总督马国柱将名字报上去,清朝廷下令征召入京。好友侯朝宗急忙驰书提醒吴梅村不要接受征召出山,他几乎未多考虑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誓死不出。他上书马国柱,以“清羸善病,即今在京同乡诸老共所矜谅”为由,陈述少年咯血,久治不痊等等困劣之状,婉言相辞,但未获准允,经过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他妥协了,接受了征召。而周廷鑨、姚思孝、朱明镐等人却以不同的理由加以拒绝。这个出仕清朝的决定,在以后成为了吴梅村终身的恨,多年以后,侯朝宗去世,他作怀古兼吊侯朝宗,忍不住这样叹息: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五

    关于吴梅村的仕清,后人出于各种考虑一直在为他寻求着各种可能的解释。其实,在表面看来,他的行为确实是难以索解的。这样的一位文学大师睿智学者,身受前朝如许深恩,何以不能成为另外的陈子龙夏完淳,另外的顾炎武黄宗羲呢?

    在后人为吴梅村惋惜的同时,对于这样的文学大师是心怀着颇多的敬仰的。因之对于他仕清的解释或多或少其实也都成了善意的辩护,于是便根据了他自己的记述“荐剡牵连,逼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涕催装,同事者有借吾为剡矢,吾遂落彀中,不能白衣而返矣”而将这原因归结到了两个方面:一、清廷的压力。相比于明代的汉族文明,入关后的满清文化本来的极其落后的,因此在武力征服汉人的同时,满清一直极度在意于文化征服。笼络和倚重汉族大知识分子,即是其文化征服的最为重要的手段。正由于有这样的手段,吴梅村这样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代表,满清是不会不管不顾任由其为明逸民的。便为此,当年的吴梅村所受的压力确实是可想二知的。二、“同事者“的劝诱。这里所谓的同事者多半是已经为新朝效命的前明官吏。吴梅村与钱谦益、龚鼎孳号称江左三才子,而钱龚而人都是在江山易姓之际几乎迫不及待地效命于新朝了,他们又岂肯任由吴梅村独为隐逸而成其名节?倘用现在的话说,那两位,以及此外的还有很多的钱谦益、龚鼎孳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是要拉吴梅村下水的。

    平心而论,这样的解释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正如前所说,这只是“善意的辩护”真实的情况我相信并不如此。吴梅村所谓的解释“荐剡牵连,逼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涕催装,同事者有借吾为剡矢,吾遂落彀中,不能白衣而返矣”公正地看来,其实也就是为自己的辩护,试图稍稍减轻自己的“罪行”龚鼎孳所谓“不惜一死,只是小妾不肯尔”的托词,将自己降清的责任推到“小妾”身上,正是和吴梅村一样的手段罢了。

    文人,尤其是中国的享有大名的文人,所最在意的,相比于生前,其实还是身后的名声。这辈子他可能会不大在意,但身后后人的评说却是关系到他将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的大问题,他就不能不在意了。吴梅村的与子璟疏是相当于遗嘱的文字,他不论怎么地忏悔,这个时候也不能不为自己开脱一下了,所谓“蒙先朝巍科拔擢,世运既更,分宜不仕,而牵连骨肉,逡巡失身,此吾万古惭愧,无面目以见烈皇帝及伯祥诸君子,而为后世儒者所笑也”这个“为后世儒者所笑”才是他所真正担心的,也正是他终于决定要为自己开脱的原因所在。

    正为此,吴梅村的仕清我愿意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解释。清人王曾祥有论云:“惜哉,梅村迹乍回而心染也。”我以为这“心染”二字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文人,除了真正陶渊明式的隐逸者外,大半都是有着强烈的入世之心的。局限到吴梅村的身上,复社宗主的威望加之自己的抱负与自负,都决定了他不是位自甘于寂寞的人物,尤其不会在政治上自甘于寂寞。早年在崇祯朝所受恩遇所享盛名,固然会在良心上有所谴责,成为他与新朝合作的阻力,但论者往往忽视了,正是那些恩遇盛名那些炙手可热,让他在寂寞了十年之后终于耐不住了,终于生发了要再度进入统治集团的强烈的欲望。

    另外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灭亡了了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里,他或许深深地期待着反清复明势力的最终得势,然而事实却是,清兵铁骑一统江南,各地义师纷起却一次次地被迅速扑灭,恢复大明统治眼见已经无望,他等了十年,已经没有了再等下去的必要了。就这样,他终于决定了要迈出那艰难的一步了。这一步迈出,毁去的是他的一生名节半世青誉,然而在他的心里,或许在想,能够以这点代价换取更多的名利呢?因此,说白了,他的仕清,在他,其实也就是一次政治投机罢了。

    关于吴梅村的这次仕清,还有这么段小小的插曲。据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顺治间,吴梅村被召,三吴士大夫皆集虎丘会饯。忽有少年投一函,启之,得绝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举座为之默然。”然而,不论有着多少的讽刺,这个优柔寡断了一辈子的文学大师,这一次真的是豁出去了。

    六

    然而,实在是事与愿违,并且不是小“违”而是大大地违了一次。吴梅村彻底地失望了,他的这次政治投机也彻底地失败了。他背主失节,毁去了一世声名,换来的,却是清廷的冷遇和猜疑。清廷封给他的,只不过是秘书院侍讲,充修太祖、太宗圣训纂,做做教育和文字整理工作;到后来也只委任个国子监祭酒,从四品的官职,与他在南明小朝廷被授予正四品的少詹事相比,还低了半级。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同时,整个的人的一生,几乎全成了零。前朝会元榜眼、宫詹学士、复社党魁等等全没了,反倒成为了对他自己的绝大的讽刺。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在京三年,吴梅村失望了三年,也悔恨了三年。最后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巨大失落所带给自己的巨大痛苦,顺治十四年(1656年)二月以奔母丧名义,辞官不出。这一年,他四十八岁。

    在吴梅村生命的最后十五年里,所有的,只是对于自己这三年仕清的绝大的悔恨和忏悔。这可以从他的几乎任何一篇诗文中找到佐证:

    自叹

    误尽平生是一官

    弃家容易变名难。

    松筠敢厌风霜苦

    鱼鸟犹思天地宽。

    过淮阴有感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拾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清康熙十年(1671年)夏,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因作贺新郎•病中有感: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陀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这首词“沈吟不断,草间偷活”几乎可以算得吴梅村下半生生活的写照,而“一钱不值”等语,更是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彻底的否决,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是能够感觉到诗人愁肠千结的苦痛。

    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吴伟业病逝。临终前做绝命诗一首云:

    忍死偷生廿载余

    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须填补

    纵比鸿毛也不如。

    同样否定了自己的一生,甚而至于“纵比鸿毛也不如”然而,他毕竟还是死了,死于病,也死于没完没了的惊惧和灵魂的忏悔。或许,只有这样的死去,才能算是这个伟大的忏悔者最终的解脱吧?

    据清史稿记载:吴梅村“临殁顾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闻其言者皆悲之。”读书至此,不能不为他的苦心孤诣落泪。

    关于“殓以僧装”后人颇多解释,有以为“吾闻先生遗命,殓以观音兜、长领衣,殆将返其初服、逃轩冕而即韦布乎”者,认为吴梅村觉得到另外那个世界去,或许会再见到崇祯皇帝和顺治皇帝,那么穿明朝官服和清朝官服都不合适,只有穿儿时或未入世之前粗陋衣裳更得体。若果真的如此,也实在让人慨叹了。这个吴梅村,临死尚在彷徨,尚没能原谅自己。

    七

    有人评价中国人,以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知道忏悔的人种之一。客观地说起来,正是如此。中国人不忏悔,越是大牌的中国人就越不忏悔。因此我越发佩服这位吴梅村,就因为他如果不是中国文学史上惟一的也就是极其少见的一位真正的忏悔者。

    大概就为了这些,时隔数百年,这位半世忧危于自己身后名声的吴梅村终于可以瞑目了。因为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太多人的谅解。当年的对于这位所谓“两截人”的嘲笑,现在几乎也已经找不到了。而之所以能够得到谅解者,正是与他的这种灵魂的忏悔分不开的。这一点,可以从世人对于吴梅村和钱谦益的不同的评价中找到作证。

    清人宋翔凤洞箫楼诗记卷十有诗云:“诗歌少激切,遇变乃迟疑。身非宇宙材,吁嗟难自持。试求郁郁意,亦动深深思。颠蹶但自怨,圣贤谅其心。始知有学集,惟听鸟兽音。其人不足取,其诗何足吟?”这里以为钱谦益“其人不足取”倒也罢了,而以为“其诗何足吟”多少就怕是过分之辞了。但无论如何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两位同是仕清的江左才子,由于二人心迹行迹的不同,得到了后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其中,实在是与吴梅村后半身灵魂的忏悔分不开的。这才是吴梅村所以值得后人纪念的原因所在。

    类似宋翔凤这样的诗句在吴梅村死后可以找到太多。直到现代,人们还是没有忘记这位深深地忏悔的吴梅村。2007年3月31日,南京和太仓等地的作家、学者们汇聚吴梅村的家乡太仓,对长篇历史小说梅村遗恨:诗人吴伟业传进行了研讨,无论这作品写得如何,能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出现和存在,总算可以稍稍慰藉吴梅村那颗孤独了数百年的心的吧?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