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小说网 www.yuanzun.cc,捡到一只始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楚国的灭亡,对于全天下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赵括的威望猛升,七国之民,不是尊敬他,就是惧怕他,哪怕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敢轻视。作为七国时代最后一位君子,作为大一统时代贡献最大的将军,赵括本身在当代的威望已经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了。
楚国的灭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脚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说是快了很多,是已经站在了门口,甚至是拉开了一王天下的大门,大门背后,就是统一的曙光,能见证这样的伟业,是无数秦人都为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国的君王大臣们,这是他们为之奋斗了数代人的目标。
灭楚之战,也成为了将军们最后的狂欢,在这次战役里,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马尚在内的三位关内侯,以及数十位的高级爵位,就连蒙恬这样的年轻人,也因为他庞大的军功,迅速升到了高级爵位,距离关内侯都不遥远,而王翦和赵康,军功也是摸到了顶,也就是彻侯的位置。
不过,赵括将彻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只是凭借着灭亡楚国时所立下的功劳,还是欠缺了一些。不过,他们并不急,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一个国家唤作齐国,灭亡齐国,同样还能收获一次军功。李牧成为了安武君,刚听到这个名字,赵括也是被吓了一跳,李牧这辈子怎么就是跟武安两个字过不去呢?
蒙武受封为武功君,武功是关中内的一处县城,同时成为了蒙武的食邑,同时,司马尚受封平阳君,这是在韩地的一处食邑,皆大欢喜,李牧成为秦国的封君,心里还是有些恍惚,不过,他也很喜欢在秦国的这段时日,在秦国,他不必费尽心思的去化解庙堂里的那些阴谋,也不需要去上书君王告知是非。
他只需要安心作战就好,没有人会吞掉他的功劳,没有人会不服从他的调遣,何况,他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司马尚同样如此,他一直都对前来秦国没有太大的怨言,成为秦国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开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亲蒙骜都没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却是得到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就。
他终于可以挺起后背,让孩子们成为自己这样的人。
每次他告诉蒙恬武成侯在你这个岁数已经能击退武安君的时候,蒙恬就会反驳武成侯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是彻侯了呢!
灭亡楚国并非难事,而治理楚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楚国的内部太过杂乱,楚王曾经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国的贵族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地方上差异巨大的风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将这些地方封出去,让贵族们管理,战时听从自己的命令,其他时候缴纳税赋,这不是很好吗?
可是秦国当然不肯像楚国那样的治理当地,差异巨大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分封,秦王从有功的将士里挑选出了一批精锐官吏,将他们送到楚国来担任官吏。秦国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么巨大,因为李斯在接替吕不韦之后,不断扩大学室的规模,同时王翦的伐燕和赵括的伐楚,都让很多士卒拥有了爵位,他们都是官吏的潜在人选。
加上赵括推广三老孝悌制,地方上有贤名的人可以被举荐到学室里学习,这些都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数量,困扰秦国很长时日的官吏短缺问题,终于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故而在灭亡楚国之后,秦国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国,充实上下的空缺位置。
李斯跟吕不韦还是不太一样的,吕不韦对时局的掌控力强大,眼光久远,善于大方面上制定国策,而李斯就是个纯粹的实干派天才,比起说,他喜欢做,遇到困扰秦国的那些问题,他就要在短期内想出办法来解决。李斯的执行力又高,堆积了很多年的问题,在他手里得到了解决。
赵括坐在书房内,看着面前的纸张,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过军功来提拔,可是以后要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国需要很多人才,而华夏同样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业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赵括想要在教育领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国目前的教育,额,秦国没有教育。
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的军人和能耕作的农夫,不去耕作学什么文字呢?
而这些农夫们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要是想要当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师学习,秦国的学室不负责启蒙,学室负责的是普法,学室里的学子们,往往都是自己学会了文字后,来到学室里学习法律。故而,民间想要获得教育,都是通过私学的方式...秦国对教育没有限制,可是对参与教育的人却有限制。
在国内私自教育别人文字的人,是要为自己教出来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连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启蒙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谋反了,你也就跟着进去了....这导致秦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赵括在来到秦国后,对学室做出了改变,在学室里安排专门负责启蒙的祭酒,想要扩大官吏规模。
为了这一点,赵括还让李斯等人编写启蒙教材。
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 -->>
楚国的灭亡,对于全天下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赵括的威望猛升,七国之民,不是尊敬他,就是惧怕他,哪怕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敢轻视。作为七国时代最后一位君子,作为大一统时代贡献最大的将军,赵括本身在当代的威望已经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了。
楚国的灭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脚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说是快了很多,是已经站在了门口,甚至是拉开了一王天下的大门,大门背后,就是统一的曙光,能见证这样的伟业,是无数秦人都为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国的君王大臣们,这是他们为之奋斗了数代人的目标。
灭楚之战,也成为了将军们最后的狂欢,在这次战役里,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马尚在内的三位关内侯,以及数十位的高级爵位,就连蒙恬这样的年轻人,也因为他庞大的军功,迅速升到了高级爵位,距离关内侯都不遥远,而王翦和赵康,军功也是摸到了顶,也就是彻侯的位置。
不过,赵括将彻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只是凭借着灭亡楚国时所立下的功劳,还是欠缺了一些。不过,他们并不急,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一个国家唤作齐国,灭亡齐国,同样还能收获一次军功。李牧成为了安武君,刚听到这个名字,赵括也是被吓了一跳,李牧这辈子怎么就是跟武安两个字过不去呢?
蒙武受封为武功君,武功是关中内的一处县城,同时成为了蒙武的食邑,同时,司马尚受封平阳君,这是在韩地的一处食邑,皆大欢喜,李牧成为秦国的封君,心里还是有些恍惚,不过,他也很喜欢在秦国的这段时日,在秦国,他不必费尽心思的去化解庙堂里的那些阴谋,也不需要去上书君王告知是非。
他只需要安心作战就好,没有人会吞掉他的功劳,没有人会不服从他的调遣,何况,他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司马尚同样如此,他一直都对前来秦国没有太大的怨言,成为秦国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开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亲蒙骜都没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却是得到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就。
他终于可以挺起后背,让孩子们成为自己这样的人。
每次他告诉蒙恬武成侯在你这个岁数已经能击退武安君的时候,蒙恬就会反驳武成侯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是彻侯了呢!
灭亡楚国并非难事,而治理楚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楚国的内部太过杂乱,楚王曾经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国的贵族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地方上差异巨大的风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将这些地方封出去,让贵族们管理,战时听从自己的命令,其他时候缴纳税赋,这不是很好吗?
可是秦国当然不肯像楚国那样的治理当地,差异巨大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分封,秦王从有功的将士里挑选出了一批精锐官吏,将他们送到楚国来担任官吏。秦国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么巨大,因为李斯在接替吕不韦之后,不断扩大学室的规模,同时王翦的伐燕和赵括的伐楚,都让很多士卒拥有了爵位,他们都是官吏的潜在人选。
加上赵括推广三老孝悌制,地方上有贤名的人可以被举荐到学室里学习,这些都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数量,困扰秦国很长时日的官吏短缺问题,终于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故而在灭亡楚国之后,秦国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国,充实上下的空缺位置。
李斯跟吕不韦还是不太一样的,吕不韦对时局的掌控力强大,眼光久远,善于大方面上制定国策,而李斯就是个纯粹的实干派天才,比起说,他喜欢做,遇到困扰秦国的那些问题,他就要在短期内想出办法来解决。李斯的执行力又高,堆积了很多年的问题,在他手里得到了解决。
赵括坐在书房内,看着面前的纸张,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过军功来提拔,可是以后要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国需要很多人才,而华夏同样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业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赵括想要在教育领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国目前的教育,额,秦国没有教育。
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的军人和能耕作的农夫,不去耕作学什么文字呢?
而这些农夫们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要是想要当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师学习,秦国的学室不负责启蒙,学室负责的是普法,学室里的学子们,往往都是自己学会了文字后,来到学室里学习法律。故而,民间想要获得教育,都是通过私学的方式...秦国对教育没有限制,可是对参与教育的人却有限制。
在国内私自教育别人文字的人,是要为自己教出来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连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启蒙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谋反了,你也就跟着进去了....这导致秦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赵括在来到秦国后,对学室做出了改变,在学室里安排专门负责启蒙的祭酒,想要扩大官吏规模。
为了这一点,赵括还让李斯等人编写启蒙教材。
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